--工商企业和民营资本的不断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我省畜牧业收入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高。同时,在农林牧渔业中,畜牧业的比较效益相对较高,工商企业投资畜牧业的资本将持续增长,将为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2.面临的不利因素
“十一五”期间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因素存在,使我省畜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受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情频发且呈扩散之势,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等影响,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控工作任务繁重,现有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对畜牧业生产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受经济利益驱使,非法经营、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畜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等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仍然存在。
--受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加剧。我省土地资源紧缺,随着各地对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畜牧业的用地空间越来越小,畜牧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部分地区畜禽养殖总量超过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畜禽粪便等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较薄弱。由于投入不足,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研发能力受到比较大的制约,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培育的畜禽优良品种较少,部分地方优良品种处于濒危状态;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不稳定,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
二、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性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为目标,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深化畜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和布局,走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畜牧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和规模养殖业,使畜牧业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或畜禽排泄物处理能力相适应,畜禽养殖与动物防疫、投入品和畜产品安全监控体系同步发展,畜禽养殖业与畜产品加工、饲料和兽药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坚持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继续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稳定生猪,大力发展优质家禽、奶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禽生产;继续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优化优势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畜牧业产业带和块状牧业经济,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3.坚持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加快畜牧业中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和推广,推行农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我省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和产品综合竞争力。
4.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各方面投资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与农民形成稳定利益关系的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导和支持市场配置资源难以发挥作用的畜牧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养殖、加工、饲料、兽药产业协调发展,良种繁育体系、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兽医监督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得到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2010年具体发展目标
1.进一步扩大畜牧经济总量。到2010年,畜牧养殖产值达到41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不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20亿元;饲料与饲料添加剂产值达到170亿元;兽药产值达到50亿元。四项产值合计达到1850亿元。
2.主要畜禽生产和畜产品稳步增长。到2010年,主要畜禽生产和畜产品预期指标:生猪饲养量3200万头,牛存栏40万头,其中奶牛存栏11万头,羊饲养量500万只,家禽饲养量4.5亿只,兔饲养量2000万只,蜂110万箱;肉、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78万吨、45万吨和40万吨。
3.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生猪生产基本稳定,优质家禽、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禽生产得到较快发展,特色畜产品优势区域明显,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养殖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畜牧业的发展与环境和自然保护要求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4.建成较完善的畜牧业生产支撑保护体系。建设成包括良种繁育、科技推广、动物疫病控制、畜产品安全、饲料兽药检测在内的比较完善的畜牧业生产支撑保护体系,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5.畜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处全国领先水平,全省规模畜禽养殖场(户)管理人员、各级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普遍接受专业培训,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6.畜产品出口能力增强。建成一批畜产品出口基地,到2010年,畜产品和以畜禽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制品出口额达到25亿美元。
四、主要任务、特色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和建设重点
(一)主要任务
1.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一是加快畜牧小区和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发展。按照“发展、规范、创新”的原则和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重点加快各类畜牧小区和规模场建设,创新生态养殖模式。规范畜牧小区生产标准,突出抓好畜牧小区畜禽良种、饲料供应、动物防疫、养殖技术、无公害生产、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保设施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鼓励畜禽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造。支持规模养殖场按现代化的要求,对现有养殖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立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从事畜禽养殖业,建立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化程度,提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二是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以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为重点,推动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畜禽养殖体系。加大畜牧科技攻关力度,重点解决畜禽良种培育、畜禽规模化与高效生态养殖、饲料饲草资源开发利用、新型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研发、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先进工艺装备、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
三是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加强畜禽原种场和资源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扶持畜禽良种企业集团的发展,建立面向国际和国内的畜禽种业基地,构建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增强畜禽良种供应能力。
四是抓好畜牧业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建设。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和饲料资源紧缺的现状,加强畜牧业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在改进畜禽养殖栏舍结构和生产设施,推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支持各类畜牧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畜禽粪便有机肥加工,“沼气能源生态型”、畜牧业生态立体养殖、以及污水厌氧和好氧消化处理--农田(地)、牧草地灌溉等农牧结合模式的综合利用方法,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节水、无害化处理和环境保护等设施,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切实提高畜禽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促进循环经济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深化结构调整、优化布局,大力提高畜牧业整体经济效益。继续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总体上基本稳定生猪,大力发展优质家禽、奶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禽。生猪生产全面推广规模化经营,培育知名品牌。家禽业走一体化发展道路,重点建立一批以开发优良地方品种,实行园地、草地、林地生态放养为主的优质禽基地,形成具有特色的优质家禽生产体系。大力推广奶牛良种,充分发挥奶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一批良种奶牛生产基地。加快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高效生态畜牧业,继续推进西北部地区转变畜禽生产方式,控制生产总量,提高产业档次,加快东南部地区畜牧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支持欠发达地区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特色畜牧业,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针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继续加强生猪、奶牛、禽、兔、羊、蜂等优势产业带建设,形成特色优势畜产品集中产区。政府支持建设的各类规模养殖场、畜牧小区、生产基地、畜产品出口基地和畜禽良种工程等重点工程要向优势畜产品区域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