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一五”农业发展专项子规划的通知

  我省是蔬菜主产省和主要出口省份之一,蔬菜产业的发展重点是提高蔬菜国内市场占有率、加工转化率和扩大出口率。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名特蔬菜、无公害蔬菜、山地蔬菜和加工出口蔬菜,扩大设施栽培,开发具有出口潜力的蔬菜罐头、速冻蔬菜、脱水蔬菜、蔬菜汁、蔬菜粉以及膨化蔬菜和保健蔬菜。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引进,改进传统的蔬菜加工工艺,更新机械设备,提高产品包装和质量。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蔬菜深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出口企业建立订单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三)茧丝绸产业
  茧丝绸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外向型产业。我省蚕桑生产要进一步调整布局,稳步实施蚕桑优化改造和西进工程,扩大优质原料茧生产能力,增强蚕业发展后劲。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重点发展一批茧丝绸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蚕农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蚕桑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加强茧丝绸行业内部联合,组建区域性行业协会,推进行业自律。巩固和发挥我省蚕种生产和蚕茧精深加工的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省外稳定的蚕茧原料基地,拓展茧丝绸行业发展空间。加大茧丝绸开发力度,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变目前以白厂丝出口为主的传统出口模式,提高真丝面料、服装出口比重,延伸产业链。
  (四)茶叶产业
  茶叶是我省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之一。茶叶生产重点是稳定面积和总产,提高品质,在加大无性系良种推广,大力发展名优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与QS制度,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控制农药残留,实施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发展清洁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品牌建设和品牌整合,培育和打造知名品牌,提高我省名优茶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加快传统制茶业的改造,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进茶叶综合开发,重点加强茶饮料开发以及茶多酚、茶皂素、茶色素等在食品、保健、医药、化工和软饮料等方面的开发应用,进一步扩大精深加工,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巩固和提升我省绿茶生产、加工、出口的领先地位,加大外销市场拓展,培育和发展茶叶加工出口龙头企业,提高茶叶档次,提升我省绿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五)水果产业
  我省水果生产柑桔趋于稳定,杨梅、梨等小水果发展较快,果品以鲜销为主,加工层次较低,企业规模小,品牌缺乏。今后发展重点是稳定柑桔生产,发展杨梅、梨等地方名特水果,抓好种子种苗和生产基地的优化改造,提高果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大力提高产品保鲜和采后清洗、分级、预冷、杀菌、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加大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发挥我省柑桔罐头加工出口优势的同时,注重具有市场潜力的果汁饮料、果酒、果粉等产品开发,提高水果加工率,带动水果产业化经营。加强品牌建设,在浙江省十大名牌柑桔、十大精品杨梅和十大名梨的基础上,整合水果品牌,加强罐头自主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果品名牌。积极发展具有浙江优势、自主品牌的水果罐头加工出口和以鲜果保鲜、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和果农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在台州、宁波、金华、衢州等地形成有一定规模、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加工示范基地。
  (六)畜牧产业
  生猪:养猪业是我省畜牧业的主体,应坚持“安全、卫生、营养、方便”的原则,加快生猪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大猪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精细分割低温肉制品和生物发酵制品,提高生猪加工附加值。重点培育金华火腿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产品的猪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猪肉精深加工。同时,根据生猪规模养殖户(场)较多的特点,积极开展生猪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家禽:大力发展适于城乡居民烹调习惯,适应性广、觅食能力和抗逆性强的放养绿色优质肉鸡。扩大蛋鸭饲养总量,提高生产水平,推广名优品种。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和技术,向以冷鲜分割产品和低温制品为主的多元化产品转变,加大对家禽产品的深度开发。
  奶业:通过引进良种奶牛和高产冻精、冻胚,提高良种覆盖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鲜奶和乳制品质量,开发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新产品。发展液体奶、保鲜奶、无菌奶以及各种酸奶饮料。采取积极的政策导向,培育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现代化的新型乳制品加工企业,提升加工水平和产品层次。
  蜂产品: 以蜂产品加工出口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蜂产品质量溯源制度,加强有机蜂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提高蜂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打响浙江蜂产品品牌,走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开拓国内市场相结合的路子。
  (七)食用菌产业
  我省食用菌在全国具有整体优势,要加快品种结构优化,稳定香菇、黑木耳为主的木腐菌,稳步发展蘑菇、金针菇为主的草腐菌,加快发展秀珍菇、杏鲍菇等特色食用菌。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食用菌品种的育繁推,加大菌种“走出去”力度,提升食用菌菌种产业水平。扩大食用菌集约化生产方式,发展错季栽培,加大出口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开发食用菌干制品、活性成分提取、食品添加剂及其他精加工产品,形成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的食用菌出口新格局。支持企业争创知名品牌,做大做强行业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
  (八)中药材产业
  充分利用我省“浙八味”等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培育中药有效成分高的种质资源,开发有市场前景的珍稀药材,制订和实施质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业主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提升道地中药材、开发珍稀中药材为目标,通过中药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推广应用,按照现代中药标准,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制药装备研制现代中药。强化科工农贸一体化的中药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中药材企业集团,加强中药制剂、饮片和中成药新药和功能性保健食品等开发,提高浙江中药材加工产品的知名度。
  (九)花卉苗木产业
  在继续发展浙江传统特色优势花卉的同时,向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变,重点开发和推广园林绿化苗木、盆花、花坛花和我省的传统名花、乡土树种。积极引进和开发花卉新品种,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花卉产品的品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
  (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
  充分发挥浙江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拓展农业功能。注重开发农业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增强农业经济功能,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积极发展农庄经济型、园区农业型、特色产业型、自然人文景观型、农家乐型、农业贸易型等多种型态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走出一条“以农为本、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强农兴旅”的新路子。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保护,科学把握农业与旅游休闲观光业的结合点,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布点,重点培育与发展一批示范效应好、带动作用强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促进农业转型,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环节
  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大力培育和发展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和品牌农产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组织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强化主导产业培育和产业化基地建设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实施《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品牌效应、实行规模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全省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区域农业发展层次。大力培植和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大优势农产品产区生产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固的专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推进产业优化改造,形成“办一个企业、建一片基地、育一大产业、带一方农民”的格局。今后5年,在全省范围内建成一批与省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省级重点扶持种植业生产基地、畜牧小区(基地)和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三大基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
  (二)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加工开发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群,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现代产业转变,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鼓励企业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发展、降低成本”的思路,采取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形式,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强强、强弱联合,形成企业集团。同时,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较多的特点,扶持一批中小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市场竞争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农业对外开放与交流,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省内外建设出口农产品原料专用基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及加工设备的引进,引导和扶持加工企业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标准化生产设施,加快设施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外向拓展能力。加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使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者更多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走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到2010年,全省重点培育形成1000家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0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