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物联网及相关产业。我市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在关键技术攻关、新型标识和传感元器件制造、产业化应用开发以及网络运营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领先优势。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在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攻关和标准化研究领域具备一定主导权,部分企业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产业化应用开发方面,运用于智能电网、安防监控、智能交通、节能减排、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产品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已成为我国第三代特种传感器设备研制主体,在传感器网络体系构架、协议栈、组网、协同处理、传输、多种传感器及阵列等方面拥有88项专利。物联网产业联盟已建立,一批在芯片设计、无线通信、传感器研发等方面的企业,形成优势互补,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物联网及相关企业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88%,创造利税总额2.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倍和7.6倍。
4.节能环保产业。以高效照明产品制造、污染处理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又一重点。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5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3亿元,同比增长42%,创造利税总额8.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和66%。我市LED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涵盖芯片制造、器件封装、产品应用等环节。
5.生物产业。生物是具有强大发展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体现了未来高科技发展的方向。2010年底,我市规模以上生物企业1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同比增长33%,创造利税总额1.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和86%。目前,我市生物产业中,化学原料药、保健产品、生物发酵农药、兽用生物制品、生物饲料添加剂和微生物制造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拥有一批拳头产品。但药物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基因药物、生物工程育种等代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端产品明显不足。
6.核电关联产业。我市核电关联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核电关联企业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36%,创造利税总额1.0亿元,其中利润总额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和113%。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13家企业已入围“中核集团核电合格供应商名录”,11家企业正在申请入围“中核集团核电合格供应商名录”。已建成总装机容量365万千瓦,到2014年将达到630万千瓦,成为我国核电站堆型最丰富、国产化程度最高、机组投资比最具经济优势的核电基地。
(二)制约因素
“十二五”时期,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产业培育期,存在着高端资源要素不足、龙头骨干企业缺乏、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和周边地区竞争加剧等诸多问题。
1.高端资源要素不足。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人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人才配套工程不平衡,人力资本结构难以适应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人才层次低,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依赖进口,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龙头骨干企业缺乏。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对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标志性企业,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和其他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从而影响高端要素向我市集聚,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3.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效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在土地供应、用电保障、资金融通、税收优惠、风险投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大,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氛围。
4.周边地区竞争加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与苏南、上海等周边地区竞争加剧的压力。江苏沿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建设2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产业优势和主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明显提升。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必将加大争夺要素资源的力度,使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战略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