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与运行管理
要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推进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政策,鼓励各种经济成分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等形式,积极参与污水处理厂建设。生活废水直接排放进入干流的乡镇,2015年前要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确保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已建成的县城污水处理厂要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2015年底前要增加或完善除磷、脱氮工艺以及消毒、灭菌措施,县城污水处理率达80%。地方财政要重点支持,同步建设或优先改造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确保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配套并同步投入使用,确保落实有关污水处理费价格和资金的收缴使用。
要加快推进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2011年底前,流域内所有县城要建成并投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015年前流域内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临干流的乡镇2015年底前要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积极推行垃圾处理场合理布局、集中处理,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综合利用,采用卫生填埋方式的垃圾处理场应按规范建设防渗层和渗滤液处理设施,防止二次污染。确保落实有关垃圾处理费价格和资金的收缴使用。
责任单位:毕节市、赫章县、纳雍县人民政府,地区发展改革委、地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地区环境保护局。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切实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装备。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08〕95号)规定的淘汰计划,制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明确实施主体和责任人,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同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及计划执行情况的督查督办力度,防止死灰复燃。按照坝址以上重点保护、兼顾发展,坝址以下重点发展的原则,逐步调整产业布局,确保坝址以上水环境安全,确保六冲河流域内经济与环境协调、合理发展、互惠互利。
结合区域地理区位特点和以旱地为主的农耕条件,大力开展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巩固稻谷、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如马铃薯、荞麦、蔬菜(包括野菜)等地方特色优势种植农业。以实施区域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为契机,优化并调整林种结构,在重点扶持营造防护林的同时,在适宜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经济林,重点发展茶叶、干果、水果、中药材等资源产品,大幅度提高区域林业资源的经济比重和地位,优化并改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