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长号唢呐,始于明洪武年间。长号唢呐常以锣、鼓、钹、笛子、二胡、尺口(类似鼓板)配合演奏,8人为一拔或一堂,称为八音师或八仙师。唢呐清脆圆滑,长号浑厚低沉,交错使用,相得益彰。其表演形式有双人演奏、四人演奏,有单钹演奏、双钹演奏,可以坐堂表演,也能行进表演,灵活性强,不受场地、时间、气候的限制。唢呐曲牌分三类,即正调、小调和散调。
四、印江塘口高腔山歌
塘口高腔山歌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化。演唱以一人领众人合的形式表演,其音调高亢明亮,腔声如呐喊,音律起伏跌荡。山歌内容多与山民生活环境、生产劳作相关,常于节日、集会等活动中表演,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代表。
五、印江长路引
长路引是一种曲牌总称,一般在大型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时,花灯锣鼓人员在行进中演奏 ,由一个简单曲牌为间奏(过门),把望天香、牛擦痒、金线吊葫芦、鬼挑担、麻雀子嫁女、幺二三、堇巴郎等20多个曲牌串联演奏,各曲牌既可独立演奏,又可串联演奏,演奏时间长达3个小时。
六、土家喊山号
号子为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民间称为“喊号子”。在印江民间流传的有抬石号子、撬石号子、薅草号子、打铁号子、打夯号子、颠轿号子等,各种号子多为男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即兴演唱,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其旋律与劳动节奏同步协调,富有感召力和号召力,其目的在于凝聚力量,提高工效,共同完成劳动任务。
七、印江土家族过赶年
过赶年,亦叫提前过年,又称过蓑衣年。相传明朝时期,正值岁末之际,为抵抗倭寇入侵开赴前线,印江土家族先民毅然打破腊月三十过年的规矩,提前一天过年。先民们首战告捷,屡建战功。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后人也提前一天过年。过赶年程序是半夜起床,摸黑煮饭,不用刀切,把肉、豆腐、菜做成混合饭,祭祖仪式过后,人们坐的坐,站的站,蹲的蹲,狼吞虎咽,吃完后立刻出征。
八、蒲氏墓朝拜
蒲氏(1328-1417)遵义人,昭定蛮威武大将军敦武候田儒铭之妻,因田儒铭征剿朗溪十五洞蛮夷有功,元封太安夫人,明封恭顺夫人,寿终于朗溪,葬于孟关村一山堡上。田姓先民认为蒲氏是元明两代赐封的贵妇,福分大,墓地龙脉好,死后为仙,并把蒲氏墓地作为正月拜年上亮、三月清明挂亲祭扫、六月朝梵净山的第一站。集体朝拜时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朝拜者除本县的外,有贵阳、遵义、凤冈、务川、镇远和毗邻的凤凰、麻阳、秀山、酉阳等地人。朝拜以祭祖为主,也有祈求生儿育女的,有祈求避邪消灾的、许愿的、还愿的。
九、印江字牌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