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结合村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文化传统及村民实际需要,兼顾公益性、急需性和可承受性的原则,对村庄进行合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一村一策、一村一案”,明确整治方向、目标和重点,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满足要求、环境面貌得到普遍改善的前提下,突出乡村风情和地域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村庄形象。
(四)注重农民主体,民主推进
政府要做好村庄建设整治的组织和领导,并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农民自主决策、投工投劳、账目公开、监督检查、项目验收等制度。尊重农民意愿,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有效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不搞大拆大建、避免贪大求洋。
三、主要内容
村庄建设整治应注重村庄的历史延续性、山水田宅的自然融合性和当地风土人文特色,保持现有肌理,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塑造自然协调的空间形态和乡土生态的独特风格,推进资源能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一)村内道路
主次道路、入户道路自然合理,与交通需求相适应;道路铺装满足道路功能要求,主要道路路面应全部硬化,次要道路和入户道路鼓励使用石板、青砖、卵石等乡土材料铺装;路面平整完好;主要道路设置排水设施;路灯设置合理,采用节能灯具;杆线架设整齐有序;村庄主入口设有乡土气息浓郁的村名标识。
(二)给水排水
加快供水设施建设,提高自来水用水普及率,让村民使用安全卫生水;根据地形地势和区位条件合理选择雨水排放和生活污水处理方式,规模较大、居住集中的村庄生活污水应采用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资源节约、工艺可靠的处理技术进行相对集中处理,靠近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应优先考虑接入城镇系统集中处理;养殖业污水、工业废水等应经处理达标后排入村庄排水系统,不得暴露或污染村庄生活环境。
(三)村容环卫
积极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建设村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定点收集、定时清运,保持环境整洁;村庄垃圾箱(房)数量、位置设置合理,颜色和外形与村庄风貌协调;推广符合生态健康要求的卫生厕所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公告报栏、宣传画廊、公共标识牌等设施布置合理;村容环卫有专人管理,无乱堆乱放、乱拉私接、乱贴乱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