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水平。“十二五”期间,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将重点向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与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在县级医院进行以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绩效考核、支付方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临床路径、推进信息化建设等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试点。在全市县医院基本达到二甲水平的基础上,海城市中心医院要达到国家三级医院标准。“十二五”期间,台安县和岫岩县中心医院要达到国家三级医院标准。逐年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县以下医疗机构就医率,“十二五”末期达到90%以上。
--公开招聘大学生充实基层医疗机构。为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匮乏问题,在医学院校招聘本、专科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被聘人员除工资外,政府每月按相关标准给予补贴并缴纳保险,同时进一步采取激励措施,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来源和留住人才的问题。“十二五”末期,全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中本专科毕业生要达到80%以上。
--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工作。建立、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重点提高县级专科医师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的业务素质,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2011年底之前,在全市建立覆盖城乡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实施远程会诊、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网络化管理,实现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对接,满足区域范围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临床信息交换和共享需要,使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快捷。
--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以医疗机构的集团化、网络化建设为基础,完善对口支援制度,建立切实可行、可持续的运行机制。积极引进先进的诊疗技术,提高县中心医院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市、区之间探索公立医疗机构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即区域性医疗中心对其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业务及人、财、物统一管理;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业务受医疗中心的指导,人、财、物由区政府负责管理。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和医师多点执业,探索家庭医生服务方式。通过提高社区医保报销比例、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群众对社区医疗的信任度,逐步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
4.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支持发展非公立医院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