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八统一”,实施规范化管理。按照统一布点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制度规范、统一信息管理、统一慢病防治模式、统一考核评估办法、统一基础设备的思路,着力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体系。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1、建立社区卫生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坚持激励政策与经费投入保障挂钩,市财政每年投入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政府、单位、个人共同承担培训经费,并以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划拨公共卫生经费的依据;坚持继续教育与晋升职称挂钩,社区卫生人员每年必须完成继续教育25个学分才有资格晋升职称,实施培养、考核、晋升一体化管理:坚持培训基地建设与培训措施挂钩,通过加强市级全科培训站和临床、社区培训基地建设,使培养方法更具灵活性、培养内容更具适应性、培养途径更具针对性。
2、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站、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的建设,建设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管理激励机制;启动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试点,探索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师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每年完成30%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及管理人员全科医学转岗培训任务。到2010年,完成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任务,合格上岗率达100%。2011年,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及管理人员完成全科医学转岗培训任务,合格上岗率达100%。社区所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应采取专题讲座、进修、发表论文、短期培训等形式每年须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25分。
3、建立大中型公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指导制度,引导和鼓励高素质卫生人员进社区为居民服务。大中型公立医院要定期组织中、高级医务人员到社区提供诊疗服务和技术指导,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医务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发展壮大社区卫生服务志愿者队伍。
(五)健全城市社区卫生健康促进服务体系。
研究和创新社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手段、途径和运行机制,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完善和强化社区“六位一体”功能。按照适应居民健康需要、防病需要、便民利民需要“三个适应”的原则,大力整合社会资源,继续深入推进均衡营养、慢病防治、健康教育与管理、中医药服务、骨质疏松防治、残疾康复等六大健康行动进社区活动,不断完善城市社区卫生健康促进服务体系。提高社区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教育的服务能力,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
(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监督评价制度。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监管评价、专业评价、社区评价和社会民主监督评价等机制。在评价主体上,以社区居民评价为主、卫生评价为辅;在评价导向上,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评价结果生成方式上,由信息化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动态监督管理,对违纪的、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保证质量。
(七)推广实施贫困人群、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
在全市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机构为平台城市医疗救助机制、采取由财政部门筹集救助资金、民政部门摸清救助对象、卫生部门提供服务,劳动保障、残联、街办等单位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监管规范的贫困医疗救助机制,让所有困难群众享受到医疗服务。
在医疗救助、残疾康复等人群开展首诊制试点,建立有效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