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蔬菜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优势尚未形成。二是蔬菜产品优质化程度较低,有机、绿色蔬菜认证量少,缺乏知名品牌。三是资金投入少,基地建设档次较低,保护设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四是菜农的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难,科技成果转化慢。五是市场建设滞后,市场设施、功能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稳粮、调棉、扩菜”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着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定位清晰、优势产品聚集、设施技术高端、品牌效益显著的优质安全蔬菜基地。
(二)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坚持市场导向,产业化经营;坚持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坚持农民作为投入主体,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适当补贴;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努力拓展市场空间。
(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面积90万亩,拱棚蔬菜面积80万亩,露地菜面积130万亩。蔬菜总产达1020万吨,蔬菜总产值突破16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100元以上,占到农业收入增幅的30%以上,蔬菜纯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蔬菜产值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蔬菜产品全部达到优质安全水平。
2.年度目标。2011年,建设2-3个百亩以上的高标准蔬菜园区,新增日光温室蔬菜10万亩,拱棚蔬菜9万亩,露地菜6万亩,蔬菜面积达225万亩,总产686万吨。2012年,建设10处示范区,基础设施、蔬菜生产设施、市场设施全面提档升级。新增日光温室蔬菜11万亩,拱棚蔬菜10万亩,露地菜4万亩,蔬菜面积达250万亩,总产780万吨。2013年,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和“龙头提升工程”,新增日光温室蔬菜13万亩,拱棚蔬菜6万亩,露地菜6万亩,蔬菜面积达275万亩,总产880万吨。2014年,实施“蔬菜信息体系建设工程”和“名牌创建工程”,新增日光温室蔬菜5万亩,拱棚蔬菜5万亩,露地菜5万亩,蔬菜面积达290万亩,总产957万吨。2015年,新增日光温室蔬菜4万亩,拱棚蔬菜3万亩,露地菜3万亩,蔬菜面积达300万亩,总产1020万吨。
四、发展重点
(一)打造三大板块。一是京沪铁路线以西板块,以德城区、平原县的7个乡镇为主体,到2015年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5万亩,突出发展拱棚西瓜、日光温室黄瓜及叶菜类露地菜。二是京沪铁路线以东板块,以陵县、平原县、禹城市、临邑县、齐河县、经济开发区的32个乡镇为主体,发展基地面积165万亩,突出发展温室番茄、温室西葫芦、拱棚韭菜以及名特新稀蔬菜。三是宁津县乐陵市庆云县板块,以18个乡镇为主体,发展基地65万亩,突出发展香菜、辣椒、洋葱、马铃薯等出口创汇型蔬菜。另外,夏津县、武城县依托棉花大县优势发展棉薯间作20万亩。武城县、齐河县借助原有的生产基础,抓好食用菌生产,确保达到1500万平方米以上。
(二)提升三大市场。三大板块集中建设三大市场。一是对德州黑马蔬菜批发市场投资2亿元进行升级改造。二是在平原县坊子乡投资3亿元建设七彩庄园蔬菜物流园。三是投资800万元对宁津东崔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和改造后的三大市场都建有冷库、质量检测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和电子交易中心,成为集现货交易、直销展销、包装加工、连锁配送、运输仓储、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周年交易市场,成为覆盖全国的大型仓储物流中心。
(三)扶持十大龙头企业。加大对山东飞达集团、山东瑞丰食品公司、武城县英潮经贸公司、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乐陵国强亚联农业生物科技公司、山东丰裕食品公司、山东康瑞食用菌科技公司、山东鲁丰食品科技公司、德州宏光绿色食品公司、临邑奇力食品企业公司等十大蔬菜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其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蔬菜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
(四)培育五大育苗中心。通过加强管理,采用先进技术,健全销售服务网络等措施,使德州世纪风科技园、平原县七彩庄园、禹城四季青、临邑宏联种苗有限公司、齐河农业示范园等五大育苗中心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以上。
(五)创建十大高标准蔬菜示范园区。京沪铁路线以西板块的德城区黄河涯镇西瓜园、平原县王杲镇黄瓜园;京沪铁路线以东板块的陵县陵城镇西葫芦园、禹城市市中办芹菜园、临邑县临南镇的番茄园、齐河县潘店与仁里大蒜园;宁乐庆板块的宁津县柴胡店韭菜园、乐陵市国强亚联有机辣椒园、郑店镇拱棚马铃薯园,庆云县东辛店乡大叶香菜园。这十大园区每处设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区、万亩辐射区。
五、发展措施
(一)积极推动土地流转,提高蔬菜规模化水平。一是政策鼓励引导流转。制定流转政策,创新流转方式,营造流转氛围,保障流转权益。二是合作组织推动流转。扶持合作主体,培训合作骨干,培植合作产业,培养合作群体,扩大合作领域,推动合作流转。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流转。扶持企业规模扩张,强化企业引领意识,鼓励企业创办园区,明确企业“基地”责任。四是培植市场加快流转。建立流转中心,公开流转信息,规范流转行为,加强流转服务。对流转出的土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主要用于蔬菜产业园区的建立,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三大板块成长为三大蔬菜示范基地。
(二)实施设施提升工程,提高蔬菜基地装备水平。一是加快新型日光温室的建造和旧温室的改建,推广应用新型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设施环境的科学调控能力,全面改善设施的采光、保温性能,提高抵御风雪、严寒、雨涝等灾害性天气的能力,为提高设施蔬菜的稳产水平奠定基础。二是大力发展工厂化穴盘育苗。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销售和服务网络健全的工厂化育苗企业,大幅度提高集约化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重点扶持5个年育苗能力3000万株以上的大型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三是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在设施蔬菜重点产区,加强生产道路、排灌沟渠等设施的修整改造,配备必要的水电设施,为生产提供保障。四是改善优质安全蔬菜基地环境。严格农业环境保护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行为,蔬菜基地周边坚决防止工业污染、面源污染,始终保持土壤洁净,水源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