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以辽河石化公司和北沥公司、华锦集团、中润公司、振奥公司、杰事杰公司、金田集团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稠油本地加工、重交沥青、华锦ABS扩建和兵器集团丁苯橡胶、中润聚醚醚酮、振奥合成橡胶、杰事杰新材料、金田BOPP塑料抗菌薄膜等项目建设,依托振奥合成橡胶产业园、双台子塑料产业园和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做大做强包括特种沥青、工程塑料、合成橡胶、合成树脂、防水材料等在内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
(十五)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基地。依托芦苇、水稻、棚菜、食用菌、水产、畜禽养殖等产业基础,以振兴集团、六和集团、益海嘉里公司、鼎旭生态农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振兴百万吨造纸、六和集团养殖及加工、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鼎旭食用菌生产加工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东郭纸业产业园、沙岭大米加工产业园、二界沟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清水鸭业循环经济产业园、西安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高升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产值力争达到300亿元,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60%以上。
(十六)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积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大力培育新的接续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依托辽滨文化创意产业园、辽河文化产业园和辽河左岸文化产业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游乐品牌、娱乐项目落户盘锦,筹建石油博物馆和湿地博物馆促进石油、湿地文化产业发展,复建田庄台古城,加强二界沟古渔雁文化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大做强文化主导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接续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断扩大盘锦国际湿地旅游周的影响力,以湿地(红海滩、芦苇荡)和温泉旅游品牌为核心,整合滨海湿地和温泉资源,加快建设包括红海滩旅游度假区、鼎翔生态旅游度假区、辽河口生态旅游集聚区和大洼县温泉中心在内的5A级景区,使盘锦成为国际性湿地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00亿元。
(十七)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政策和体制环境,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构筑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兴隆台区以中央商务区(大商城市广场和鹏欣水游城)、苏宁城市广场、东方银座高档商业及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为重点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辽滨新区结合滨海水城建设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会展、临港物流、信息咨询、休闲娱乐等生产生活性现代服务业,进而以兴隆台区、辽滨新区为依托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进老城区和两县县城服务业改造提升,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双台子区以辽河新城、广厦时代城、天力现代环湖商务区项目建设为重点提升服务业档次水平,盘山县围绕新县城建设高起点规划布局服务业发展,大洼县依托县城改造和北部综合商贸服务区项目完善县域服务业功能。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做大做强物流产业,加快辽滨临港物流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粮食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完善建设市场体系,将胡家河蟹市场建成全国性的专业市场,将高升农产品市场、二界沟水产品市场建成区域性农产品物流节点,使盘锦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规范房地产业市场秩序,统筹发展住宅地产、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优化房地产开发格局,促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
(十八)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坚持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通用航空设备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密切跟踪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适时推进其产业化;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到201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50%。
五、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城市化进程
用好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
(十九)做大做强县区经济。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依托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大洼临港经济区、盘锦石油化工产业园、盘锦精细化工(塑料)产业园、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高升经济区等经济区(园区),以项目为核心促进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县区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工业集约化、集群化、特色化和产业链条式发展,每个县区至少形成一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力争提前实现县区经济新一轮三年倍增计划。科学调整城区布局,大力拓展城区经济发展空间,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着力优化城区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城区经济竞争力。到2015年,县区经济年均增长30%以上,大洼县、兴隆台区分别排在全省县区前列,盘山县、双台子区进入全省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