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则。
1.师德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南,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在教风、学风、行风建设中自觉增强师德修养,争做学生爱戴、群众满意、社会尊重的好教师。
2.能力为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观念,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业阅读能力、专业写作能力和校本研究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教书育人队伍、管理育人队伍和服务育人队伍的专业能力水平。
3.活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师的作用作为教师教育和师资建设的根本任务,积极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活力。
4.结构优化。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结构体系的战略调整。提升学历层次,加强薄弱学科、紧缺学科教师培养培训,改善教师整体专业结构。改革单一的“分科”教师培养模式,建立“综合型”教师培养新机制。
5.城乡共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制定都市发达经济圈、“两翼”地区的教师教育发展规划。按照“以城带乡、区域联动、共建共进”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主城区优势教师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教师教育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经过未来五年的努力,全市加快统筹城乡教师教育改革试验进程,“一小时经济圈”达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教师教育水平,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达到中西部地区教师教育先进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健全以本科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先导,中专(幼儿师范学校)、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协调发展,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构建“四级衔接、三类结合、五方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四级衔接”即国家培训作示范、市级培训抓重点、区县培训保全员、校本培训重教研,“三类结合”即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三种方式,“五方联动”包括高水平综合大学、本科师范院校、市级师训基地、区县研训机构、教师培训实践基地。)
--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全面提升。到2015年,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幼儿教师60%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小学教师90%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8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中教师5%以上达到研究生学历水平。普通高中、中职教师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25%,普通初中、小学、学前教师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30%。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