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突出重点。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确保我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不能动摇,突出加强粮食、油料、棉花、水果、蔬菜等优势农作物种子研发及繁育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用地保护,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三)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嫁接”,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品种研发,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四)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与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五)坚持扶优扶强。加强政策引导,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对育种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即建立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子产业体系;建立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种业服务支撑体系;建立职责明确、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
具体目标:
--建设15万亩杂交水稻、10万亩优质常规水稻和10万亩其它农作物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确保种子市场的有效供给;
--打造3-5家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争取通过三年的努力,集中各方力量扶持1-2家种子龙头企业上市;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育种种业科技创新新机制,建设一批企业育种中心,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理顺种子管理体制,明确种子管理机构,建立行业管理和综合执法协同监管机制,强化种子管理手段,提高种子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农作物用种安全。
五、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