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在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求、加强人的管理、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多做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实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纳入到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核。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创新贯穿到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增强制度设计的协调性、系统性、前瞻性,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四是坚持固本强基。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切实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着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强化基层工作。五是坚持群众路线。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根本性基础性经常性工作,牢记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维护群众权益,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强大合力。

  三、主要任务

  1.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加快实施民生优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收入增长为主线、转型升级为路径、就业创业为抓手、政策引导为支撑,快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较快的收入增长机制,加强企业职工工资分配指导,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通过转型升级增加中高收入的岗位。积极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坚持就业、创业、产业、物业以及投资、社保、帮扶并举,大力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加快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快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收入调节分配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缩小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差距,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激励机制,提高社会“第三次分配”水平,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到“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1.8∶1左右。

  2.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加快健全完善均等优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和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确保零就业家庭当月动态清零,着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健全教育体系,保障所有居民子女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全面推进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市民终身教育平台,到“十二五”末,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0%以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率先建成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基本药物制度严格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有效提供,注重优质医疗资源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建成城乡居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高标准完成政府养老实事项目,到“十二五”末,全市机构养老床位超过6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0张。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化城乡客运资源布局,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实施常规公交之间、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无缝对接,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公交出行服务。营造绿色生态宜居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执法标准和生态建设考核机制,加强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构筑低碳的生产生活体系,率先建成一批市(县)级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文明园区,到“十二五”末,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7%,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