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业模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行业背景(行业基本情况、行业生产工艺流程、行业税收管理现状、行业模型监控选用的方法等)、数据采集表和采集周期、指标参数、模型设置(模型名称、模型公式、数据来源、模型解释)、模型应用(疑点确定)。
(三)行业模型监控的一般程序。行业模型监控以行业管理为前提,通过"细分行业-开展行业调查-建立行业模型-分析评估-反馈总结-事后跟踪"这样一个工作程序,实现对行业税源的有效监控。
1.细分行业。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确定的国民经济98个大类、915个小行业基础上,结合我省区域经济实际情况,再做行业细分和重组,形成机电、服装、纺织、印染、木材、纸业、采矿等一些特色行业,实施分类管理,确定建模对象。
2.开展行业调查。开展行业调查、建立行业数据模型是行业税源监控的关键。重点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抽样调查,在已确定的特色行业中选取若干样本(一般选择生产规模中等、纳税信用好的企业),通过下户调查或走访行业协会,收集行业相关信息,如产品种类、工艺流程、成本构成、物耗及能耗使用情况、生产和销售规律等。第二阶段,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开展全行业调查,以摸清行业规律,修正行业分类,初步确定行业监控指标。
3.建立行业模型。利用行业调查资料,从中找出直接影响企业产出水平、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客观依存度较大、企业主观较难改变的因素,经过测算分析,确定能体现行业标准、用以测算企业生产能力或税基的指标参数,如投入产出比、废品产出率、单位产品原材料耗比率、单位产品能耗比率等,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参数设置模型公式,建立模型。建立行业评估模型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法(物耗)、能耗法、设备生产能力法、工资法、成本结构分析法、以产测耗法、平均税负法等。
4.分析评估。利用行业税源动态分析监控系统,设置行业评估模型,在日常税源管理中,通过计算机比对和人工初步分析产生纳税申报疑点企业,提交相应税源管理部门。将纳税疑点企业交由税源管理部门下达工作任务进行辅导评估。
5.反馈总结。评估人员将已建立的行业模型运用到具体企业的纳税评估实践中,以验证模型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同时以总结的形式反馈工作结果,包括工作成果反映、修正行业模型以及加强行业税收管理建议等。
6.事后跟踪。一是行业模型的修正跟踪,对实际评估验证的有关参数修改等反馈的意见融入原有模型,进行研讨修正;二是对评估企业事后不定期地进行跟踪、检测,对反弹的纳税人发布预警信息。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