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政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五年来开展了多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审批权限在市级部门的仅保留44项(另有129项为分级管理或属地管理事项)。扩大县级管理权限,把85%的审批权下放各市、区管理。扩大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理顺层级之间和条块之间的权责关系,增强镇级政府高效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整体功能。改进审批方式,积极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行政审批进一步提速。
行政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优化。新行政服务中心启用,实现了“110”、“119”、“120”、“122”应急求助电话号码“四合一”,建成市电子公文交换系统、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和网上行政服务系统三期项目,开通“企政通”系统,搭建企业与政府实时互动信息平台。持续推进ISO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市直机关作风建设满意年活动初见成效,“12345”政府服务热线服务满意度达98%。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行政听证制度。
5.社会公共事业改革取得新突破。
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建立了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率先实现100%建立乡镇(街道)、社区(居委)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9%以内。
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及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试点工作。通过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关系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立“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工资分配体制,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十一五”初期每月494元,调整至2010年的810元,增长幅度为63.97%。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不断提高。
教育、文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成功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市,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发展均衡、机会公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弘扬“侨乡文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24%。大力促进科技发展,建立了以企业为依托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50家,其中省级20家。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0.9%。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与发展形势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经济增长仍未摆脱粗放型发展模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近七成以上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较为突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基础设施、社会文化事业等领域仍不能与其他所有制享有同等待遇。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3.现代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亟待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比例仍需提高,资本市场仍不健全,中介组织服务能力不强,市场监管机制及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4.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城乡之间资源和要素的自由双向流动受到阻碍,工业发展对农业带动力弱,以城带乡、以工带农、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仍未形成,城乡经济缺乏有机联系。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