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门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江府办[2011]47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江门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业经市政府十三届八十五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局反映。
二○一一年七月十一日
江门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我市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全局,从制度上确保我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根据《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主线,努力建设工业名城、文化名市、生态侨乡、和谐江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步伐,在机制体制创新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成果。
1.所有制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顺利完成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开平春晖股份公司和新会美达股份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工作。通过优化整合、兼并重组特许经营公共资源,顺利完成江门市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和江门汽运集团有限公司新诚公交汽车分公司重组,成立了江门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提高公用资源的经营效益。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成功实现了金羚电器有限公司与意大利CANDY公司的战略合作。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民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金分别达2.39万户、321.83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66.89%和188%。
2.现代市场体系改革呈现新格局。
金融环境不断改善。交通银行、汇丰村镇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顺德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落户江门。融资方式渐趋多样化,信贷担保规模日益扩大,全市各类担保、典当、拍卖机构发展到60家。人才市场功能进一步提升,建立了区域性、综合性、公益性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中介机构与行业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各类行业协会、商会达76家。“信用江门”建设初见成效。
3.农村改革呈现新跨越。
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1.75%,全市镇总数从81个减为62个,撤并率为23.46%。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1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2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37万户农户年均增收2160元,比2005年增加约13万户。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小企业和“三农”的新型信贷产品。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十一五”时期,全市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20.44万人,转移就业人数18.2万人。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机构改革成效显著。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完成了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行政运行机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行大部门体制。市、各市(区)调整理顺有关职责共1067项,市政府工作部门由36个优化为32个,发展改革与物价、经济贸易与信息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住房与城乡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整合为大部门。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有序推进,县级大部门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