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全民义务植树深入推进。采取认建认养、购买碳汇等多种方式,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首都绿化美化建设。五年来,共协调组织义务植树1600多万人次,植树2600万株;创建花园式街道办事处13个、花园式单位1397个、花园式社区67个,密云、延庆获得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顺义、海淀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五、以改革创新支撑发展,园林绿化基础管理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体制机制实现重大创新。围绕推进城乡统筹,2006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全市绿化资源集中管理的重大决策,组建了市园林绿化局。以此为标志,全面理顺了16个区县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全面完成了基层林业站改革,使全市形成了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绿化管理体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林业碳汇工作机构,初步建立起林业碳汇管理体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主体改革取得重大进展。5个平原区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7个山区县完成主体改革任务的80%。
二是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先后颁布实施了《
北京市绿化条例》、《北京市实施<种子法>办法》和《
北京市林业植物检疫办法》、《北京市重点陆生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办法》等4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出台了山区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等重要政策,健全完善了“五河十路”、绿隔地区建设、山区生态林补偿等政策。大力推进规划建绿,《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获市政府批准,完成中心城3700多公顷规划绿地的绿线划定工作;编制完成森林防火、防沙治沙和郊野公园建设、湿地保护等一批专项规划;完成了《八达岭-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及石花洞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成立了政策研究机构,完善了有关调研制度,开展了“三个园林”发展战略、林业碳汇政策等一批重大课题的研究。
三是科技创新和交流合作成果丰硕。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0多项,突破了一批技术瓶颈。制订修订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79项,是“十五”末的5倍。三级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施国家级和市级、局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56项。启动实施了林果乡土专家行动,累计培训林农、果农、花农、蜂农50万人次。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先后与6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实施了9个合作项目,引进援助资金1.42亿元,组织承办大型国际会议15次。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了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和系统运行机制。完成了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植物种质资源和古树名木、义务植树等一系列调查工作,历史上首次开展了全市范围内园林绿化资源普查和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四是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坚持依法行政,对66项行政许可进行了全面梳理,调整18项、变更14项、新增3项、精简1项。不断完善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及联审联批机制,强化全程办事代理、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开展了创先争优、“五型机关”创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使机关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行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加大了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