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山区绿色屏障基本形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重点工程全面推进,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9万公顷、封山育林15.3万公顷。加强生态脆弱地区植被恢复,完成爆破造林5300公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3580公顷。推进大地景观建设,营造彩叶林6700公顷,使全市彩叶林面积达到2.13万公顷。大力开展森林健康经营,圆满完成了33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的管护任务,完成中幼林抚育示范工程7500余公顷。启动实施了京冀生态建设合作项目,完成造林面积9300余公顷,推动了生态一体化进程。全市森林资产总价值达到6148亿元,生态服务总价值达到5539亿元,年固定二氧化碳992万吨,释放氧气724万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全面加强湿地恢复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启动实施了松山、百花山和野鸭湖、汉石桥、翠湖等自然保护区和湿地重点保护工程,实施了颐和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一批湿地恢复工程,累计恢复和重建湿地2000多公顷。重点野生动物和植物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五是农村绿色环境显著优化。结合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3500个村的绿化美化,新增绿化面积近4万平方米。“城乡手拉手、共建新农村”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创建活动成效显著,中央、驻京部队等917个单位与682个村结成对子,提供绿化资金4200多万元,积极支持新农村绿化和产业发展。各区县创建园林小城镇38个、首都绿色村庄350个。
二、以现代装备保障发展,园林绿化应急能力全面增强
一是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航空护林站基建资金全部到位,森林防火指挥系统投入运营,西山林场防火阻隔系统一期交付使用。全市瞭望监测范围由60%提高到65%,视频监测范围由30%提高到43.3%,形成了立体式综合监控体系。京津冀联防机制不断完善,共投资3500万元加强环京11县市重点火险区的综合治理。全市专业森林消防队达到104支2800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达到258支5500人,基本达到“发生火情,30分钟赶到火场”的要求,实现了“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发生一般森林火灾31起,过火有林地面积70.79公顷,较“十五”期间分别下降了16.1%和69.1%。
二是林木有害生物预防能力显著提升。完善全市林木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网络,建成各类测报点2341个,比“十五”末增加了1403个,增强了林木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能力。大力推广无公害技术,以美国白蛾为重点的林木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了0.04‰,连续五年高质量完成国家林业局下达的“新四率”指标任务。健全区域联防机制,实现了“有虫不成灾”的防控目标。
三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能力显著提高。依法加强征占用林地、林木采伐管理,通过严格审核和优化方案,累计减少征占用林地350公顷,减少移伐林木32万余株,有效保护了林木资源。森林公安、林政稽查等执法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力度明显加大,累计受理查处各类案件2400余起。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救护工作全面加强,沙尘暴预警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完成了全市4万余株古树名木GPS定位和核查挂牌工作,累计抢救复壮古树3500多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