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准备(40分)
| 建设规划
(1分)
| 1.规划编制(0.5分)
| 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及相关实施意见。(0.5分)
|
2.规划建设(0.5分)
| 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并按要求推进规划建设。(0.5分)
|
组织体系
(5分)
| 3.领导机构(1分)
| 成立应急管理相关领导机构(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应急志愿者服务工作联席会议等),领导重视且职责明确。(1分)
成立应急管理相关领导机构,领导不够重视或职责不够明确。(0.5分)
|
4.办事机构(3分)
| 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领导重视且职责明确;足额配备专职人员;工作制度完善。(3分)
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领导重视且职责明确;专职人员配备率60%以上,其余由兼职人员补充;工作制度完善。(2分)
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领导重视且职责明确;专职人员配备率30%-60%,其余由兼职人员补充;工作制度基本完善。(1分)
|
5.专家组(1分)
| 成立应急管理专家组,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1分)
成立应急管理专家组,尚未建立专家决策咨询制度。(0.5分)
|
应急预案
(6分)
| 6.应急预案编制
(2分)
| 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2分)
应急预案体系“横向到边、纵向不到底”或“纵向到底、横向不到边”(1分)
|
7.应急预案管理制度(1分)
| 制订预案管理办法,按规定及时修订总体预案、专项预案。(1分)
制订预案管理办法,未能及时按规定修订总体预案、专项预案。(0.5分)
|
8.应急预案演练
(3分)
| 创新演练形式,组织开展功能性演练或“双盲”演练,专项应急预案年演练率达到60%以上。(3分)
创新演练形式,组织开展功能性演练或“双盲”演练,专项应急预案年演练率40%--60%。(2分)
创新演练形式,组织开展功能性演练或“双盲”演练,专项应急预案年演练率20%--40%。(1分)
|
应急值守
(6分)
| 9.日常值班
(2分)
| 按规定建立专门值班室,设立专线电话,值班室每天有专人24小时值班。(2分)
按规定建立专门值班室和设立专线电话,值班室部分时段没有专人值班。(1分)
建立专门值班室和设立专线电话,值班室没有专人值班。(0.5分)
|
应急值守
(6分)
| 10.信息报送(3分)
| 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系统和信息报告员制度,没有发生突发事件信息瞒报、漏报,迟报率控制在5%以内。(3分)
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系统和信息报告员制度,没有发生突发事件信息瞒报、漏报,迟报率控制在5%--10%以内。(2分)
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系统和信息报告员制度,没有发生突发事件信息瞒报、漏报,迟报率控制在10%--15%以内。(1分)
|
11.省、市领导同志批示落实情况(1分)
| 及时、准确回报省、市领导同志批示落实情况。(1分)
回报省、市领导同志批示落实情况及时、不准确或准确、不及时。(0.5分)
|
监测预警
(6分)
| 12.预警信息发布
(2分)
|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多种措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2分)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受众范围仍有盲区。(1分)
|
13.风险评估(1分)
| 建立风险分析制度和公共安全形势分析会议制度。(1分)
风险分析制度、公共安全形势分析会议制度两者缺一。
(0.5分)
|
14.风险隐患排查
(2分)
| 定期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台帐,并将结果报市政府备案。(2分)
不定期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台帐,并将结果报市政府备案。(1分)
|
15.风险隐患整改
(1分)
| 风险隐患排查达到“四有”(有整治领导机构、有整治实施方案、有整改计划、有整治工作小结),整改率90%以上。(1分)
风险隐患排查达到“四有”,整改率80%--90%以内。(0.5分)
|
应急保障
(10分)
| 16.应急平台(2分)
| 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建设任务;按照规定标准建设数据库,建立定期更新制度。(2分)
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建设任务;按照规定标准建设数据库,更新不及时。(1.5分)
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建设任务;尚未建设数据库。(1分)
启动建设,尚未完成建设任务。(2分)
|
17.应急救援队伍
(2分)
| 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每年组织培训等活动,救援队伍设备配备到位、训练到位、作战水平高。(2分)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等5类队伍只建立3类或4类,每年组织培训等活动,救援队伍设备配备到位、训练到位、作战水平高。(1.5分)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等5类队伍只建立两类,每年组织培训等活动,救援队伍设备配备到位、训练到位、作战水平高。(1分)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等5类队伍只建立1类,每年组织培训等活动,救援队伍设备配备到位、训练到位、作战水平高。(0.5分)
|
18.应急物资(2分)
|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运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布局合理、调配及时。(2分)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运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应急物资储备基本充足,布局基本合理、调配基本及时。(1.5分)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运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应急物资储备基本充足,布局不够合理、调配不够及时。(1分)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运输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应急物资储备不够充足,布局不够合理、调配不够及时。(0.5分)
|
19.避护场所(2分)
| 制订应急避护场所建设规划,建立与人口密度、城乡规模相适应、设施完善、标志清晰的应急避护场所。(2分)
制订应急避护场所建设规划,建立与人口密度、城乡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护场所,应急避护场所设施不够完善或标志不够清晰。(1分)
建立应急避护场所,尚未能与人口密度、城乡规模相适应。(0.5分)
|
20.应急经费(2分)
|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足够专项经费,满足应急管理工作正常开展。(2分)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专项经费,基本满足应急管理工作正常开展。(1.5分)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专项经费,尚未能满足应急管理工作正常开展。(0.5分)
|
宣教培训
(6分)
| 21.宣传教育(3分)
| 开通应急管理专门网站,及时更新网站内容;每年举办两次以上应急宣传或应急知识竞赛、两次以上宣讲团“五进”(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3分)
开通应急管理专门网站,及时更新网站内容;每年举办1次以上应急宣传或应急知识竞赛、1次以上宣讲团“五进”。(2分)
尚未开通应急管理专门网站,每年举办1次以上应急宣传或应急知识竞赛、宣讲团“五进”。(1分)
|
22.培训交流(3分)
| 每年举办本地区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班,30%以上科级以上应急管理干部参加3天以上各种应急管理培训班,30%以上科级以下应急管理干部参加两次以上各种应急管理培训班;每年至少举办1次应急管理学习交流活动。(3分)
每年举办本地区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班,20%--30%科级以上应急管理干部参加3天以上各种应急管理培训班,20%--30%科级以下应急管理干部参加两次以上各种应急管理培训班;每年至少举办1次应急管理学习交流活动。(2分)
每年举办本地区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班,20%以下科级以上应急管理干部参加3天以上各种应急管理培训班,20%以下科级以下应急管理干部参加两次以上各种应急管理培训班;每年至少举办1次应急管理学习交流活动。(1分)
|
应急处置
(30分)
| 响应速度
(5分)
| 23.应急反应(2分)
| 接报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后,相关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处置工作。(2分)
接报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后,相关领导第一时间作出批示(指示),尚未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处置工作。(1分)
|
24.应急响应(3分)
| 根据相关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各相关单位按照职责立即采取有效应急措施。(3分)
根据相关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相关单位中部分单位未能按照职责立即采取有效应急措施。(2分)
根据相关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各相关单位未能按照职责立即采取有效应急措施。(1分)
|
指挥协调
(10分)
| 25.处置机构(3分)
| 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及时设立现场指挥部,及时派出现场指挥官。(3分)
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及时设立现场指挥部,未能及时派出现场指挥官。(1.5分)
|
26.指挥调度(3分)
| 各有关单位服从和配合现场指挥官的指挥,调度灵敏、运转高效。(3分)
各有关单位各自按照有关预案要求行动,现场指挥官指挥作用不明显。(1.5分)
|
27.协调联动(2分)
| 建立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必要时能协调相邻县(市、区)、当地驻军等参与应急处置,效果显著。(2分)
建立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必要时能协调相邻县(市、区)、当地驻军等参与应急处置,效果一般。(1分)
|
28.社会动员(2分)
| 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志愿者队伍和公众参与应急处置,效果明显;建立应急捐赠机制,应急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募集、接收渠道畅通。(2分)
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志愿者队伍和公众参与应急处置,效果一般;建立应急捐赠机制,应急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募集、接收渠道基本畅通。(1分)
|
信息公开
(5分)
| 29.信息发布(3分)
| 准确、及时向新闻媒体公开相关信息。(3分)
准确、基本及时向新闻媒体公开相关信息。(1.5分)
|
30.媒体沟通(2分)
| 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合作,合作机制良好,聘请新闻媒体记者担任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员。(2分)
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合作,合作机制一般或未聘请新闻媒体记者担任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员。(1分)
|
处置效果
(10分)
| 31.先期处置措施
(5分)
| 现场事态评估准确,应急处置措施科学、及时、有效,迅速控制事态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受到危害的人员安置达到“五有”(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临时住所住、有病能及时得到医治)。(5分)
现场事态评估准确,未能迅速控制事态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受到危害的人员安置达到“五有”。(3分)
现场事态评估准确,未能迅速控制事态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受到危害的人员安置未能达到“五有”。(1分)
|
32.后续处置措施
(5分)
|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基本控制或者消除后,及时宣布结束应急响应,停止执行应急处置措施;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措施,未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5分)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基本控制或者消除后,基本及时宣布结束应急响应,停止执行应急处置措施;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3分)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基本控制或者消除后,基本及时宣布结束应急响应;未能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1分)
|
善后处理
(20分)
| 调查评估
(6分)
| 33.事件原因调查
(3分)
| 及时查明负责处置的较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积极协助查明重大以上突发事件发生原因。(3分)
及时查明负责处置的较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未能积极协助查明重大以上突发事件发生原因。(1.5分)
|
34.危害程度评估
(3分)
| 及时对负责处置的较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积极协助对重大以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3分)
及时对负责处置的较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未能积极协助对重大以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1.5分)
|
恢复重建
(8分)
| 35.恢复重建规划编制(4分)
| 及时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制订善后工作计划,并报市人民政府。(4分)
及时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制订善后工作计划,并报市人民政府,重建规划或工作计划与当地实际结合不够紧密。(2分)
|
36.重建措施落实
(4分)
| 在重建方案规定的时间内恢复辖区内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4分)
在重建方案规定的时间内基本恢复辖区内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2分)
|
事后评估
(6分)
| 37.评估报告编制
(3分)
| 及时编制突发事件调查评估报告及上年度突发事件评估报告,并报市人民政府。(3分)
及时编制突发事件调查评估报告及上年度突发事件评估报告,未及时报市人民政府。(2分)
突发事件调查评估报告、上年度突发事件评估报告有一类编制不及时。(1分)
|
38.整改措施落实
(3分)
| 事件原因调查中制订的整改措施落实率90%以上。(3分)
事件原因调查中制订的整改措施落实率80%--90%以内。(2分)
事件原因调查中制订的整改措施落实率70%--80%以内。(1分)
事件原因调查中制订的整改措施落实率60%--70%以内。(0.5分)
|
社会评价(10分)
| 满意度评价(5分)
| 39.问卷调查(2.5分)
| 满意度95%以上。(2.5分)
满意度90%--95%以内。(2分)
满意度80%--90%以内。(1.5分)
满意度70%--80%以内。(1分)
满意度60%--70%以内。(0.5分)
|
40.电话调查(2.5分)
| 满意度95%以上。(2.5分)
满意度90%--95%以内。(2分)
满意度80%--90%以内。(1.5分)
满意度70%--80%以内。(1分)
满意度60%--70%以内。(0.5分)
|
改进度评价(5分)
| 41.问卷调查(2.5分)
| 改进满意度95%以上。(2.5分)
改进满意度90%--95%以内。(2分)
改进满意度80%--90%以内。(1.5分)
改进满意度70%--80%以内。(1分)
改进满意度60%--70%以内。(0.5分)
|
42.电话调查(2.5分)
| 改进满意度95%以上。(2.5分)
改进满意度90%--95%以内。(2分)
改进满意度80%--90%以内。(1.5分)
改进满意度70%--80%以内。(1分)
改进满意度60%--70%以内。(0.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