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学区中心校,推进任课教师专业化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区建设,实行学区实体性机构改革,取消现行的乡(镇)中心校(总校)建制,设立学区中心校并作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派出机构,统筹管理学区内教育教学工作。在学区内成立研训室,统一组织开展学区内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强化教师学习培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着学区建设的开展和教师资源的整合,小学取消包班制,实行分科教学,并将空余的教师编制重点用于解决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育和体音美课程教师编制不足问题。
(二)抓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要把学区建设与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紧密结合,以学区为单位,科学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办学。具体要求是:城市、县镇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标准化初中实行“1215612”标准,即办学规模12轨(36个教学班)、在校生1500人、占地面积60亩以上、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以上;山区的标准化初中办学规模一般应达到8轨(24个教学班),至少不低于6轨(18个教学班)。城市、县镇以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标准化小学实行“4138”标准,即办学规模4轨(24个教学班)、在校生1000人、占地面积30亩以上、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一般农村地区的标准化小学办学规模不能低于2轨(12个教学班)。逐步达到学校布局与学区建设相一致,实现学校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学校调整和建设要考虑未来人口出生变化,做到当前与未来统筹考虑。
(三)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要加强学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使学区内每所义务教育学校都拥有大体均衡的师资队伍。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学科教师专任化的要求,将已核定到校的编制数和实际分配的教师人数,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及课时安排要求,合理确定学区范围内每所学校每个学科专任教师的岗位设置数量,并按照岗位竞聘上岗,逐步完善中小学教职工聘用合同制,从根本上解决校际间学科岗位设置不均衡问题。要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根据本学区的实际,有侧重、有选择地采取全学区大范围交流、学区内分片几校联动交流、学区内热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交流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学区范围内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以确保学区内每所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备大体平衡。
(四)改革现行办学模式,实行“小学初中一体化管理”
要把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打破现有的以学校为单位的分散管理格局,积极推进学区内以“小学初中一体化管理”为主导的集中型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即:在不改变原有小学、初中建制的前提下,把每所农村初中服务区视为一个整体,在教育教学上,对农村初中和所辖服务区内小学实行一体化管理,遵循“相对一体,整体规划,统中有分,分而有序”的原则,形成“管理相对集中,目标整体规划,分段进行实施,各校独立建制”的“松散式九年一贯制”管理格局。也就是,以农村初中服务区为单位,建立服务区内小学、初中相互衔接的机制,实行小学段和初中段各年级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评估制度,实行小学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小学与初中免试对口升学办法,以有效解决农村小学、初中教学难以衔接的现状,缩短小学与初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距离感和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习适应期。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