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重点研发新型海上风电机组支撑结构、百千瓦级潮流发电、高效潮流能获能、分布式阵列式潮流能发电、大型漂浮式波浪能发电、海洋能多能互补与综合利用等技术。
3、加快海洋产业技术示范试验基地建设。
建设海洋防腐产业中试基地。重点研发海洋环境评估与环境敏感断裂、海洋生物腐蚀与污损、海洋腐蚀检测与监测、海洋阴极保护工程与特种防护、海洋钢筋混凝土腐蚀与涂层保护、海洋浪花飞溅区保护等技术及装备,重点在海洋石油平台和海底管线腐蚀、港口工程防护等领域开展示范。
建设海水淡化中试基地。重点研发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材料及组件、海水淡化材料和装备标准化检测、面向特定环境的小型高效低成本海水淡化装置、基于多种能源供给的海水淡化装置等技术及装备,选择部分工程开展示范试点。
实施海洋天然气应用示范工程。重点研发液化天然气(LNG)存储装置、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技术及装备,重点在港口、交通运输等领域开展示范。
4、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开发。
开展近海水域生态养护与修复研究。重点研发重要生物资源放流增值、新型海洋牧场建设、近海渔业资源持续开发、近海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管理、海岸带污染状况监测、海岸带生态分区管理与数据信息系统、近海自然保护区适应性经营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海上污染事件应急预报及处置、海上污染物收集装备、浒苔处置与综合利用等技术。
开展海洋滩涂资源保护研究。重点研发海洋滩涂耐盐植物培育、经济耐盐植物引种选育和规模化高效栽培、滩涂高效海水种植业及养殖业优化耦合、耐盐经济植物消除海洋滩涂污染及修复滩涂生态等技术。
开展海洋生物灾害预防与治理研究。重点研究确定赤潮、绿潮及海星、海蜇等生物大面积、大数量爆发的主要生态环境控制因子,建立生物爆发灾害的敏感指标体系;研究开发生物灾害评估模型和预测预报、海洋生物灾害早期防治与调控技术研究、排海污水脱氮脱磷等技术。
5、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
依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山东大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开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产、学、研合作,对青岛海域、海岛重点开展海洋潮流及波浪能资源调查,在海洋风能资源丰富、年有效风能、密度和出现频率较高区域,开发利用离岸风能,建设海上风能、波浪能、潮流能综合示范场,力争建成国家级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
6、推进海洋仪器装备产业园建设。
依托中科院青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所等单位,引进国内一流海洋装备研究院所,建立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仪器仪表产业群;依托青岛双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海洋船舶配套产业群;引进国外海洋装备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企业,实现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装备及仪器仪表产业园区。
(四)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高城市智能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智能青岛”建设
以增强城市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功能为目标,加快研发三网融合、传感网、物联网、无线网、数据中心以及计算平台等智能化关键技术,全力推进在生活消费、公共服务、制造流通等领域的应用与示范,以技术创新支撑便捷、高效的智能型城市建设。
1、支撑推进城市高速通信网络建设。
支持城市无线网建设及三网融合。重点研发无线自组织网络、下一代无源光网络及高速并行光互连等技术与产品,解决面向区域、社区、家庭的高速网络接入技术瓶颈,为我市建设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络和高宽带、高覆盖的接入光纤网络提供技术支撑。
支持城市传感网、物联网建设。重点研发面向行业领域的射频电子标签二次封装、中间件、读写设备、无线传感器组网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技术,突破数据智能采集及可靠传输等关键技术,推进无线射频(RFID)、传感网、物联网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公共事业等领域的应用。
2、支撑推进城市数据库和实时处理系统建设。
支持城市数据库和专业数据中心建设。重点研发多源数据融合、海量数据存储、异构数据交换等关键技术,推进城市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支撑建设面向社会管理与生产生活的专业化数据中心。
支持城市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建设。重点研发多变环境下的计算服务协作、编程模型与任务调度模型、数据挖掘、信息智能检索与推送、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实现普适计算与可信计算,支撑构建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城市信息实时处理系统。
3、支撑推进城市智能化应用与服务。
开展智能交通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城市交通动态信息智能感知、交通信号控制与交通诱导、多信息融合应用等技术,加强在隧道、轨道、道路等交通领域的应用推广,支撑实现城市交通的智能化管理。
开展数字医疗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医学影像存储传输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等异构数据源环境下的医疗信息融合等技术,促进医院、社区、家庭的健康、医疗信息共享,支撑建设区域协同医疗信息服务共享平台。
开展制造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面向制造企业的信息综合集成与业务过程协同、专业化服务支持等技术,支撑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增效工程,促进我市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发展。
开展创意产业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快速成型技术,重点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开发动作捕捉、画面渲染等动漫制作技术,重点支持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等创意园区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开展数字家庭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基于三网融合的多类型服务协同管理、可控点对点(P4P)服务分发、基于体系加密的版权保护、有线电视/网络媒体/数据通信等技术,开发手机/电脑/电视“三屏合一”的应用软件及中间件、集成多服务功能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等产品,支撑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开放式数字服务平台。
开展水、电资源智能管控研究与应用。重点研发无线智能数据终端技术及产品,加强传感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网、全球定位系统(GTP)、视频监控、通信系统等集成应用,支撑实现对城市电力、水、热力、燃气、特种设备等重点设施和地下管线现场信息的实时采集、监控管理。
4、组织开展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与示范。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三网融合工作总体部署,研究制定我市三网融合工作方案;组织海尔、海信等企业,开展数字家庭、数字媒体服务等面向三网融合的科技示范工程,争取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项目。
(五)加强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促进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加快推进“生态青岛”建设
加强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支撑,突出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促进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
1、加强低碳循环技术研发与示范。
开展集中式生物柴油、生物燃气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废旧轮胎、城市餐厨垃圾预处理、生物柴油制取等技术,解决餐厨垃圾与地沟油污染、废旧轮胎制取柴油及剩料回收利用等问题,建设废旧轮胎、城市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制取生物柴油和沼气化低碳能源示范基地。
开展低碳、无碳化燃料燃烧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生活废弃物转化沼气、氨氮类低碳和无碳化燃料燃烧等技术,解决低碳和无碳化燃料水合物生成、燃料-空气缓和物形成等难题,建立使用低碳、无碳化燃料的民用取暖技术示范体系。
开展碳排放监测、统计和评估体系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研究建立青岛市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碳核算体系,初步建立适合青岛市典型领域、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碳排放监测、统计和评估的技术、方法与操作系统。
2、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示范。
开展煤炭高效燃烧及烟气脱硝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燃煤电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超临界与超超临界火力发电、煤炭液化复合发电、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等技术,解决青岛市燃煤电厂煤炭高效燃烧和现役机组烟气脱硝等技术问题。
开展余热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钢渣、烟气和循环冷却水等余热、余能和余压利用技术,解决青钢集团、红星化工厂等不同行业企业余热高效回收、余热发电、余热供热和制冷成套工程等技术问题。
开展节能建筑与绿色建材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新型建筑节能维护结构、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系统节能、水源地源热泵高效应用、太阳能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节能型复合墙体与结构材料、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等技术,选择大型公共建筑实施节能技术示范项目。
3、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
开展集中式固、液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废旧家电拆解及贵重金属回收、废旧汽车拆解及资源化利用、废机油再生利用等技术及设备,解决固、液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静脉产业链技术问题。
开展废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城市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升级改造工艺、分散式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再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保障、季节性雨水污染控制与综合利用、城市河流水体原位净化和旁路净化、雨洪水利用和综合节水利用等技术,解决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治理问题。
开展土壤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及示范。重点研发城郊蔬菜基地、废弃工业场地等典型土壤环境修复的成套技术和设备,解决农药、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土壤污染难题,建立我市土壤环境修复技术体系,在大沽河流域和青岛双桃精细化工公司原厂地开展技术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