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期间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特点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特别是“十二五”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客观上要求必须继续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一)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转变投资管理方式,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的前提下,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二)主要目标
为实现“十二五”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2015年突破2万亿元的预期目标,综合考虑我省投资需求、要素保障和项目储备等方面的因素,我省“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目标为:
--投资规模实现新跨越。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7万亿元。
--投资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三农”、民生工程投资比重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稳定在23%左右,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陕北投资比重提高到25%。
--投融资市场化呈现新变化。民间投资比重达到53%左右;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比重达到68%。
--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政府投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进一步缩小,投资领域法制建设逐步健全。
(三)重点任务
根据“十二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投向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省“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加强以下方面:
1、改善政府投资方向。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向七大重点领域倾斜。一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加快各类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二是“三农”建设。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初中校舍改造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公共应急和公共管理建设。四是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治理工程和生态建设。五是区域协调发展。支持西咸新区建设,推动关中创新发展;加强陕南循环产业园区建设、资源勘探开发和水资源保护利用,促进陕南循环发展;强化资源勘探、水源建设和生态保护,实施资源深度转化,推进陕北持续跨越发展。六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功能和优化结构,提升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七是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化和循环经济技术研发投入,支持重点产业振兴。
2、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和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认真落实和完善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清理对民间资本的歧视性规定,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加强服务与指导,确保民间投资增长有明显突破,激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
3、加强重点领域建设。一是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实施“万村入镇”、“百乡并镇”、“百个园区”建设等计划,扩大县城规模,完善配套设施。加快重点镇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功能,提升重点镇人居环境和承载能力。二是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投资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三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八大领域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四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保险、文化传媒、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旅游等传统服务业。
三、“十二五”重大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按照“谋划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搞好大配套、形成大格局”的思路,全省规划实施综合运输网络、水利和农业现代化、现代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城乡功能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富民强省“十大工程”,共846个项目,总投资5.2万亿元,“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4万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5%以上。
1、综合运输网络工程。加大铁路、公路、机场等投资和建设力度,构建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综合运输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市市有快速铁路、县县基本通高速公路、重点区位加快建设机场的目标,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共包括77个项目,总投资6232亿元,其中“十二五”投资4623亿元。
2、水利和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土地整理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口粮田等工程。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提高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包括97个项目,总投资1365亿元,其中“十二五”投资1000亿元。
3、现代能源化工工程。稳步增加一次能源产能,大力推进煤电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能源装备一体化,着力促进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实施煤油气盐综合循环利用,有序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大资源、大布局、大转化、大产业。包括108个项目,总投资19320亿元,其中“十二五”投资14196亿元。
4、先进装备制造工程。推动重大装备自主化、集成化、高端化,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包括52个项目,总投资2033亿元,其中“十二五”投资1706亿元。
5、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激光、创新药物、信息通讯、风机制造、核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化水平。包括70个项目,总投资5075亿元,其中“十二五”投资2500亿元。
6、传统产业升级工程。按照提高科技含量、优化产品体系和质量、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加快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包括100个项目,总投资2371亿元,其中“十二五”投资2036亿元。
7、现代服务业工程。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将拓展新领域、培育新业态、形成增长点,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包括156个项目,总投资4574亿元,其中“十二五”投资3484亿元。
8、城乡功能设施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共设施,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等,促使城乡功能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提升。包括66个项目,总投资7884亿元,其中“十二五”投资6482亿元。
9、社会事业工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民生项目投入,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全面推进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城市社区健身器材配送、全民健身示范区建设等五大惠民工程;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包括73个项目,总投资1841亿元,其中“十二五”投资1622亿元。
10、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并重,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七大生态建设工程,着力构建“三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包括47个项目,总投资944亿元,其中“十二五”投资920亿元。
“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58123工程”(“58123”重大建设工程见附件)。包括:5项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工程,8项总投资1000亿元至2000亿元工程,10项总投资500亿元至1000亿元工程,20项总投资200亿元至500亿元工程,30项总投资100亿元至200亿元工程。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投资宏观调控。加强投资运行监测分析,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和适度扩大投资规模,进一步发挥投资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作用。用活用足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按照中央投资重点方向,做好项目申报和对接工作,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继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改进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完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建设规划,形成以规划承载项目、引领投资的有序投资机制。
(二)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项目储备库,实行滚动管理,建立项目与金融机构及社会投资机构的对接平台。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投入,根据国家财税、金融、资金、土地、环保等政策,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区域建设,挖掘、论证、筛选一批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和实施步伐,确保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审批一批,保证后续项目建设和投资长期平稳较快增长。
(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继续实行银企银政联席会议和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对接平台,引导信贷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保证重大项目融资需求。进一步强化信贷资金对项目的支撑作用,加强金融机构与重大项目的有效对接,建立以政府投资作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信贷资金及时跟进的融资机制。进一步开拓融资渠道,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推动和支持企业通过上市、租赁、信托等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规模,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推进设立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的股权投资基金。利用好境外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及需要到境外上市,积极借用国外优惠贷款。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加大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