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区物流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受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等影响,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受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基础制约,目前宁夏物流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整体层次不高。2010年全区物流需求系数仅为1.56,即一个单位的GDP产出需要1.56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支撑,远远低于同期全国物流需求系数3.2的水平。物流服务以简单的运输及以运输为主体的中低端服务产品为主,占全区物流市场供给的90%以上,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一站式物流服务、物流金融、物流咨询、物流信息化等高端服务产品占比较小,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全区路网密度不高,技术等级偏低,整体通行能力不足,与陕西、山西等周边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铁路总体规模偏小,运力缺口较大,还没有形成公、铁、空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衔接紧密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省际之间、城际之间、产业基地之间快速、便捷的货运通道网络有待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已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功能较为单一,设施陈旧,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对零散物流资源吸纳、整合能力不强,还缺乏功能完备、产业集聚度高、与服务产业高度对接、对外辐射力强的现代化物流产业基地。
3.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据统计,2010年全区物流总费用为567.6亿元,物流成本占全区GDP比重高达34.5%,比2009年高出4个百分点,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17.8%的平均水平。全区运输结构不合理,铁路运能不足,公路运输成本偏高,运输组织效率较低,造成全社会物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2010年全区物流总费用中运输费用398.5亿元,占物流总费用比重高达70.2%,远高于全国54%的平均水平,运输费用成为物流成本的最大支出。
4.物流社会化程度不高。受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等影响,目前宁夏大部分工商企业内部运输车辆、仓储等各种物流设施装备的保有率仍然较高,自营物流现象比较普遍,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配送到产品销售等过程中的物流活动还是依靠企业内部组织来完成。虽然出现了企业物流外包的趋势,但总体上仍然局限在运输、仓储等基本环节,整体物流需求释放进程缓慢,客观上造成了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不足,社会化程度明显偏低,物流运作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5.物流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物流市场主体整体呈现“散”、“小”、“弱”的特点,企业资金实力不强,服务功能单一,服务产品集中在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环节,降低价格成为企业主要生存手段,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资源分散,截至2010年底,全区还没有一家5A级物流企业,3A及以上物流企业比重明显偏小,缺乏具有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经验的网络化、一体化、专业化、国际化大型现代物流领军企业,市场主体培育亟需加强,物流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6.物流业发展软实力建设亟待加强。宁夏物流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现代物流理念引入时间较短,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业对现代物流尚缺乏系统、深入、科学的认识,物流发展的软环境亟待改善,突出表现为制约物流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明显,物流管理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理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科学、可操作性强的配套产业政策,物流发展科技要素投入不足,物流信息化发展总体滞后,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短缺,产业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二、面临的形势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宁夏物流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支持西部地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宁夏作为西北地区的东大门,依托自身的区位、资源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积极打造西北地区经济隆起带等方面必将发挥关键性的引领作用。这也为宁夏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市场空间,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更为广阔的领域参与物流市场资源配置和跨区域协作,在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物流园区发展、物流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为产业整体快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为宁夏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根据我国物流发展实际和未来战略取向,提出了促进物流发展的十项重点任务和九项重点工程,银川被列为17个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之一。“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各项任务的重要时期,充分发挥宁夏区位优势,主动承担西北物流、华北物流、中部物流、西南物流区域等跨区域物资流通,加强市场对接,在物流基地建设、物流信息网络搭建、多式联运工程和煤炭、粮食、建材、食品冷链等重点物流领域和产品发展方面积极筹划,争取获得更多国家层面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发展步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