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乡镇)要整合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公益性岗位人员、志愿者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建立综合性基层应急队伍,督促本区域内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组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建立应急志愿者队伍,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每个区县力争建立1至2支红十字应急辅助队伍。
  4、建立基层应急指挥技术体系。
  进一步完善各区县应急指挥平台功能,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将有线通信、无线通信、视频会议、软件应用等系统延伸到街道(乡镇),实现区县与街道(乡镇)应急技术系统的互联互通。结合基层应急工作需要,推广实用性强的设备设施,逐步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3级应急指挥技术体系。
  5、加强基层单位应急能力建设。
  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设施和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基层单位自身防灾救灾能力。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平安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创建活动,实现创建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目标。建设一批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社区、乡村、企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健全应急宣教培训体系,提升社会参与能力。
  1、健全应急宣教体系。
  普及应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完善面向社区和公众的应急科普宣教渠道,提高公众避险逃生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对全市公共安全教育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和统一管理。依托市属媒体,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移动电视、城市电视等媒体手段,开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科普宣教等工作。拓展应急宣教手段,推动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宣传片、公益广告、互动软件、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制播。提升北京应急网站管理与创新水平。继续推动将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落实教材和师资,在大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对在京外籍人员开展多语种的公共安全知识宣传与服务。
  2、健全应急培训体系。
  整合现有教育和培训资源,加大应急管理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力度,构建规范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各种公共安全教育基地,针对不同人群,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应急知识培训。依托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全面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工作人员避险逃生与应急救护的意识和技能。依托高等院校及相关单位,强化本市应急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师资储备库,为应急管理培训提供师资保障。组织编写适应不同层次干部需要和不同岗位工作要求的应急管理培训教材,开发案例教学、突发事件现场教学、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课程,继续开发防灾减灾系列科普读物、音像制品等宣教材料。积极推进业务培训、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应急管理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3、健全社会动员机制。
  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动员体制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动员格局。加快推进本市应急管理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平战结合、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资源共享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整体合力。
  4、健全应急志愿者队伍。
  根据《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依托本市志愿者工作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构建以青年志愿者为基础、专业志愿者为骨干、各种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实现常住人口每100人中注册应急志愿者达到2名。招募、动员、组织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知识宣教普及、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突发事件辅助救援等工作。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建立应急志愿者队伍。研究制订应急志愿服务法规政策和应急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加强统筹管理,开发应急志愿服务项目,健全应急志愿服务表彰激励机制。
  (七)强化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安全建设,提升城市安全运行能力。
  1、开展重要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评估和关键资源安全评估。
  调查全市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状况,对供排水、供电、供气、供热、交通、通信和学校、医院、人员密集场所,以及水库、堤防等领域基础设施抵抗地震、洪水、地质灾害、极端气象灾害和事故灾难的能力进行系统评估和鉴定,建立重要基础设施风险隐患数据库。对水资源、电力、成品油、燃气、生活必需品等关键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行评估,建立资源安全预警机制。
  2、提升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安全水平。
  完善并落实轨道交通、地面公交、通信、供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重要市政设施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中的安全标准,逐步推动业务可持续管理。实施老旧地下管线优化改造工程,健全地下管线等城市公共设施安全责任体系。分类制定基础设施抗震加固改造计划,实施建筑抗震加固工程。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组织实施改移、搬迁避让、治理等工程。加快市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提高核应急能力。
  加强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构建资源和设施“双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将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纳入能源日常运行调节工作。促进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与协作,逐步建立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优质化能源结构和安全供应体系。推进天然气异地应急储备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基本建成东北、山西、内蒙古等5个方向、10大通道的坚强电网体系,增强本地电力应急支撑能力,实现全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5%。
  建成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加强全市信息安全应急资源整合。利用技术手段提升应急系统网络和信息安全水平,提高安全防护和风险管控能力。加强重要系统相关入侵检测、冗余备份等工作,强化重要业务数据信息安全保护,推进身份认证和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形成定期数据备份机制。
  3、完善并实施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应急保障计划。
  完善水、电、气、热、交通、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和成品油、生活必需品等关键资源的应急保障预案,制订水资源应急保障方案,研究建立水资源安全储备体系,编制煤电油气运综合保障预案,增强城市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生活必需品及粮油的市场监测、政府储备和应急投放网络体系。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