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内为五年累计数。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准备能力。
1、强化应急法制建设。
坚持依法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深化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本市
《实施办法》的宣传、学习、培训和贯彻落实,健全完善配套制度和措施。适时启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修订工作。推进专项应急法规体系建设,修订完善《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北京市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办法》、《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
北京市消防条例》等法规规章,积极推动相关制度固化为法规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行政监督。建立健全重要时期应急服务保障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制度化、程序化。
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在风险评估基础上,优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推进应急响应工作精细化管理,明确突发事件应对的责任体系、现场指挥体系、工作流程和处置措施,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处置方案和执行程序,强化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实操性。继续推进区县总体应急预案和市级专项、保障、部门应急预案制订修订工作。做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评估和备案等管理工作。
3、强化应急演练。
统筹规划、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突出查找和解决问题,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和现场指挥工作流程演练,重点推进桌面演练和检验性演练,增强应急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操性。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应急演练规划、组织、评估等环节的管理,加强应急演练的标准化组织与实施。
4、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管理。
进一步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重点加强相关专业装备配备,提升综合救援能力。整合现有应急救援力量,科学规划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规模和布局,提高应急救援的覆盖面。制定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认定标准和程序,确定一批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强化依托驻京部队、武警、民兵和预备役人员组成的应急队伍建设。建立顺畅的队伍调用机制。建立队伍派遣补偿、救援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制度和高风险作业补助、心理危机干预等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队伍经费保障制度建设。
5、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
结合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全市应急物资的储备种类和数量,建立健全市、区县两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库和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建立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相结合、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层次储备体系。逐步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紧急配送和监管机制,强化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和监管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能力。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加强突发事件药品、疫苗等应急储备,建立快速调用程序。
6、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
按照“规划一批、认定一批、改造一批、建设一批”的思路,继续推进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2012年前完成市、区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强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开展已建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容纳能力、疏散路线和时限等方面的评估,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场地内基础设施、疏散设备、灾民安置等方面的规范管理。制定疏散安置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疏散能力。
7、完善应急资金保障和补偿机制。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所需的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处置与救援等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引入社会和市场机制,鼓励商业保险、再保险进入公共安全领域,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积极吸收个人、企业及各类组织的赞助和捐助,完善资金使用和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突发事件应对财产损失补偿制度,细化补偿标准,规范补偿程序,落实经费渠道。建立针对转移安置人员和遇难人员亲属等对象的救助机制。
8、加强应急通信保障机制建设。
发挥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作用,进一步完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各种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预案。加强队伍建设、技术储备、物资储备、经费保障等各项工作,跟踪科技发展,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等领域的新技术,加强日常通信监测预警,推进无线政务网建设,提升移动通信车等保障设备设施的功能。
(二)推进风险管理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综合防范能力。
1、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发挥应急管理系统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依托常态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科学、规范、系统、动态的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围绕城市运行和涉及民生的相关领域,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完成重点专项、重点区域、重大活动(重要时期)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推进落实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落实人员、资金、技术规范等配套保障措施,努力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问题。健全各专项风险标准,推进首都公共安全风险标准体系建设。发展风险管理专业支撑力量,鼓励和培育风险管理工作专业支撑科研机构建设。建立依托相关科研机构、专家团体和企业的第三方专业化风险评估机制。
2、健全完善监测体系。
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系统,进一步健全专业监测和社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体系。继续加强气象、地震、防汛、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调整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完善监测网络。气象预报和气候预测准确率较“十一五”期间提高3至5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拓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功能,提升食品药品安全和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动植物疫情防控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区域性暴发流行,有效防止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本市。进一步强化城市运行监测平台信息采集和综合分析功能,建立较完善的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状况和水电气热供需情况定期会商制度。健全非紧急救助服务体系,整合利用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系统数据资源,构建公共安全社会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社会舆情和稳定信息收集、分析与综合研判机制,逐步实现预警信息沟通共享。强化各基层组织、单位和信息员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突发事件社会监测能力。
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