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社区教育管理体系,推进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建设完善数字学习港信息平台,不断提高终身教育资源供给水平,满足市民对各类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深化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措施、制度;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制订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开展现代学校制度试点;优化教师培养机制;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强化教育督导。
2.医疗卫生。规划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整合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合理调配资源。按照新的城市区域规划、人口分布、医疗需求,重新修订《沈阳市区域卫生规划》,优化配置资源;重点建设大浑南地区医疗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逐步建立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医疗、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以区域性医学中心或医疗服务中心为龙头,由若干个城市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区域性医疗服务集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双向转诊;支持扩展老年病、康复等专科医疗服务。发展中医事业,制定并实施沈阳市促进和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医院建设,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大力推进中医适宜技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健全医疗服务监管体制。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节处理机制。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级医院建设,使每个县级医院都能达到国家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完善县医院与城市对口支援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统筹规划乡镇防保站和乡镇卫生院建设;逐步实现乡镇卫生院上收县管;推进村标准化建设卫生室,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逐步推进地区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区预防保健网底、妇幼保健网络、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网络、产前诊断单位、三级重危孕产妇救助转运通道、医疗救治网络等建设,完善紧急医疗救治网络。统筹规划市疾控中心、中心血站、市紧急救援中心等市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探索建立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早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及时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力度,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强化对艾滋病、重点地方病的防治工作,消除疟疾。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康复及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城乡群众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心理保健等综合健康需求。贯彻落实《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落实好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补助政策。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探索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深入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时成立监管会,对医院管理和运行监督。全面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推动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全员聘用、岗位绩效工资,增强运行活力。推广使用国家基本药物,降低药品、大型设备检查价格,调整技术服务收费标准。改革公立医院办医模式,突破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3.文化。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