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安全监管技术装备工程。为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满足企业生产现场执法检查需要,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根据国家和省要求配置市、7个辖市(区)和58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安全监管机构的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配置安全生产监测专用设备,现场取证与分析演示设备,执法人员个体防护装备与必备用具,应急指挥通讯设备和执法交通工具等五大类装备,达到相关的要求。
5.安全生产保障基地工程。建设市安全生产保障基地,重点完善“四大功能”:(1)教学保障功能。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等;(2)实操考核功能。内容包括电工作业、焊工作业、危化品实验室等实训室以及应急救援模拟训练场;(3)科普教育功能。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室、公共安全科普宣传馆、安全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展示厅,通过图片、实物展览、声像影视、模拟情景演示等方式开展安全科普教育,并定期向市民开放。(4)职业卫生检测检验功能。内容包括配备职业危害检验检测装备,建设有毒有害气体、工业粉尘等安全技术检测室,满足行政管理和日常监管执法需要。
6.安全文化创新工程。实现“六个一”计划,即新编和改编100种以上安全教材;培养1000名以上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和复训1000人次以上安全生产监管干部;培训10万名以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培训100万名以上农民工为主的从业人员;建成10个安全文化创建先进社区和100家安全文化创建先进企业。
7.安全生产示范工程。在全市建立20个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工业园区),60个安全生产示范社区(村),200家安全生产示范企业,5家危险化学品生产国家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至少申报1个“WHO国际安全社区”,所有学校达到“安全校园”标准。
8.小企业安全规范化建设工程。对全市生产型小企业进行安全生产评估、分级,建立基础数据库,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和安全标准化管理,督促企业落实安全投入,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评估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利用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资源,实施安全评估。评估分三期,三年完成。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把安全生产规划、相关指标、重大项目分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使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建立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的作用,协调解决重大安全生产问题。
(二)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纳入同级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经费作为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除确保“十二五”时期安全重点工程所需资金投入外,按照市政府与各辖市(区)政府签定的《安全生产责任书》,加大对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事故隐患治理、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危险源监控、宣传教育培训和安全监管监察等工作的投入。认真落实提取安全费用、提高事故伤亡赔偿标准、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有关规定。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实行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办法,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扩大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广范围,提高参保率,提升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