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音体美器材配备率达到90%以上。
13.加大民族教育支持力度。有新的大项目,政府财政投入比上一年提高20%以上;少数民族学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比其他学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高100元。
14.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有新进展,满足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教育教学要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后勤管理,“三创建”(创建示范性宿舍、示范性食堂、绿色校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五、加强职业与成人教育工作
15.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初中毕业生升入中职学校学生数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县级职教中心完成当年招生任务。
16.进一步加强中职基础能力建设,建设一批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有新举措。
17.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有大幅度提高。
18.提升职业教育教学吸引力。落实《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大力推进“精品课”、“示范课”建设工作。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9.坚持做好“一评三考”工作,把“一评三考”结果作为教师考核任用、学校管理的有效载体和常态机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合一”工作。
20.按规定要求完成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工作。
建立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继续推行校长、教师校际间交流制度。
21.落实“国培、省培计划”得力,参培率98%以上。本地积极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22.推进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配套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发挥特岗教师作用;配合开展“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试点,积极探索教师全员培训新机制。
23.加强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工作,制定规划并认真落实;促进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学历合格率达到88%;按要求组织参加国家、省、市级专项培训,效果显著。
24.大力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有明确的规划,有投入,效果显著。
七、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25.“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高中招生制度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合格率高。
26.学校管理规范,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效果好。
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条件保障有力,工作质量高。
27.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注重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保障科研经费投入,健全和规范科研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效益。
28.按要求在指定年级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上此课程学生数达100%,效果好。
29.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队伍和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影视、读书、家庭教育等各种校内外教育活动;加强德育科研工作的管理与保障。
30.学校卫生安全“0”事故发生;学生体质健康明显增强;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和体检工作力度大。
八、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31.县(市、区)和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健全,有必要的工作保障;搞好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警务室设施建设(警务室统一标识、配备必要的警用装备、有一部报警联络外线电话、一键式报警装置、有专职或兼职保安);校园安全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制度健全。
县(市、区)及时报送安全稳定工作月报;突发事件按要求及时报告,无迟报、漏报、瞒报现象。
32.学校安全教育及时到位;有各类安全工作预案,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安全应急演练;经常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及时整改;全年无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
33.切实加强信访工作领导,有效做好教育信访工作;及时研判信访工作形势,排查潜在信访隐患;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不发生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
34.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搞好吉林教育电视台记者站建设,配备好专业采编设备和专业采编人员,积极向吉林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联播》节目发送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