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享有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教育,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再上新水平,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更趋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奋斗,到 2015 年,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为 2020 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三、着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充分挖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
  (7)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继续实施消费需求重点工程,制定和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多种渠道增加就业创业机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文化、体育健身、娱乐、旅游、信息等新兴服务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创造和激发农村新的市场需求。完善有利于消费的市场环境,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消费信贷,规范消费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8)切实增加有效投入。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及重大基础设施领域倾斜。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实行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创造最终需求。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提高民间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努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提高生产性投资的产出效益和公益性投资的社会效益。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节水、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9)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到 2012 年实现倍增,到2015年超过5万亿元,成为江苏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实施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进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以技术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组织实施一批绿色发展、惠民服务等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10)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充分发挥我省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重点发展商贸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会展业、旅游业。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内容产业、3G网络服务、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11)全面提升现有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加速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大规模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12)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约发展水平。坚持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完善功能,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调控,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以各级各类开发园区为载体,加快建设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电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光电、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航天航空设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软件、服务外包和物联网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尽快形成万亿元级、千亿元级的产业规模。加强上下游产品的生产联合、配套协作,构建完整的重点产业链,形成更多终端整机产品。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整合资源,依托城市存量资产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商贸,推动集聚区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优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品牌为龙头,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经营领域和业务规模,实现低成本扩张。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