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设施建设到位。该市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学规划、全面实施,市场运作、社会管理,结合实际、讲究实效”的原则,指导各县区、村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由市政府出资400 万元,购置 130 辆自卸机动三轮车,按每个乡镇2-3辆的标准进行配置。各县区、乡镇也积极拓展筹资渠道,采取县区财政拿一点、乡镇财政支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的办法,并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筹集资金。截止目前,该市各县区已筹集资金832.9万元,县区、村镇垃圾中转运输系统建设已超额完成。全市48个乡镇共配建垃圾中转站点48座、垃圾收集池4183个,配备各类垃圾收集车辆2621辆、各类清扫保洁工具2623件,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网络,为乡村环境面貌的改善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三、科学配置作业人员,确保运营节约高效。漯河市坚持“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按照服务乡镇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配备相应的环卫管理人员,实现定岗定员定责。以落实保洁队伍为重点,督导各县区建立专门的保洁队伍。各乡镇按照每辆转运车不少于一人的标准配备专门的垃圾运输人员,按每800人配备一人的标准配备垃圾收集人员。截止目前,全市已配备环卫人员2982人,其中舞阳县804人,临颍县672人,郾城区442人,召陵区473人,源汇区183人,经济开发区108人。这些新配置的人员,广泛分布在乡镇、村庄,组建专门的村级保洁队伍,为乡镇垃圾中转运输系统正常运营提供了人力保障。
四、狠抓长效机制建立,确保环卫工作制度化。为建立全市乡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安全稳定长效运营,漯河市探索建立健全“三包”、“四定”、“五有”等各项环卫制度。“三包”,即全市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主要街道两侧,统一实行“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措施;“四定”,即各乡镇镇区、行政村村庄、道路、河道清扫保洁,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酬”的责任制;“五有”,即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大对乡村清洁工程工作的支持,做到“有一名领导分管、有一支环卫队伍、有一套环卫制度、有一个考核机制、有一笔经费保障”。另外,舞阳县还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乡镇、乡镇领导包村、乡镇干部包组、村党员干部包户的“一联三包”工作机制;郾城区探索“3+2+3”(三个主体、两种途径、三项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和“一事一议”的工作方法;源汇区建立“户三包、村保洁、乡镇收集、区处理”的“三级管理、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等等。这些机制的建立,为垃圾中转运输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营提供了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