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的通知


  海洋功能区划规定了各海区的主导功能和各种兼顾功能,海洋功能区划是实施海洋开发活动和海洋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是实施用海、管海法制化的依据,区划修编要实现与海洋功能区划间的相互和科学合理的衔接。

  1.3.5合理利用海水自净能力

  在确保海域主导功能和敏感保护目标要求得到充分满足,并实现科学合理利用海洋环境容量和海水自净能力的前提下,经过充分的科学认证,可根据海水交换活跃区和滞缓区的分布特征设置排污口。

  1.3.6不降低现状海水水质

  为控制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保护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在划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时,不降低现状海水质量要求,不降低现状海水质量的执行标准。

  1.3.7按高功能确定保护目标

  对于同一海域兼有两种以上功能的,应按高功能保护要求确定保护目标。对于市界和县界两侧相邻的两个不同功能区的海域,按高功能确定其保护目标。

  1.4 区划目标

  (1)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能够适应海洋环境保护的需要,并指导海洋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

  (2)确定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

  (3)建立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措施体系和保障措施体系。

  1.5 区划范围

  区划范围为领海基线向陆一侧海域,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不包括金门附近海域)。海河界限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海域勘界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福建省海河划界成果和海河分界线界桩管理办法的通知》(闽政文〔2007〕12号)为准,未划定海河界限的海域范围与国务院2006年批复(国函〔2006〕117号)确定的《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一致。

  1.6 区划期限

  (1)基准年:2009年。

  (2)近期:2011年~2015年。

  (3)远期:2016年~2020年。

  1.7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分类及水质保护目标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是为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水水质标准》,根据海域水体的使用功能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海域环境划定的按水质分类管理的区域。

  第一类环境功能区,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执行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第二类环境功能区,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执行不低于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第三类环境功能区,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执行不低于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第四类环境功能区,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执行不低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第二章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

  2.1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2009年,全省近岸海域65个站位监测结果为第一、二类海水占55.4%,比2008年的58.5%下降了3.1个百分点,第三类海水占9.2%,比2008年的13.8%下降了4.6个百分点,第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35.4%,比2008年的27.7%上升了7.7个百分点。我省近岸海域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2009年全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点位数为54个,达标点位为26个,达标率为48.1%,与2008年相同。全省6个地市海域中,莆田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最高,为90.0%,宁德海域和厦门海域较低,分别为9.1%和16.7%。

  2.2入 海陆源污染源状况

  我省近岸海域陆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入海河流和直接海污染源。2009年,全省11个主要入海河流断面、67个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监测结果表明,河流污染物入海量大于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入海量,主要入海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石油类。河流入海径流量约为876.05亿立方米,入海污染物总量约142.35万吨,化学需氧量为主要污染物,约占86.63%。直排海污染源废水排放量约为13.34亿吨,污染物总量约为43757.12吨,化学需氧量为主要污染物,约占85.04%。

第三章 近岸海域环境保护与管理形势



  随着我省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形势的变化,以及涉海重点工程开发海域的环境管理和监督需求的变化,《原区划》与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实施区划修编显得极为迫切。

  3.1 加强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建设

  《原区划》公布实施后,我省建立了厦门海洋珍稀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东山珊瑚省级自然保护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多处保护区,以及闽江河口、宁德东湖等国家湿地公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与要求,《原区划》确定的类别与水质保护目标满足不了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范围,适当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一类环境功能区并相应地提高管理要求,以适应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要求。

  3.2 大力推进海洋产业开发建设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原区划》在制定过程中,根据当时以海水养殖业为主的实际情况,重点考虑了养殖水域水质保护的管理要求。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我省沿海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海洋交通运输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海洋产业已初具规模。

  根据《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2008~2020)》等,全省将形成“两点(福州大都市区、厦泉漳大都市区)、一线(沿海城镇密集地带)、四轴”的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沿海地区依托丰富的港口资源优势,以环三都澳、闽江口、平潭综合实验区、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南太武新区等为重点发展区域,建设以石化、装备制造、冶金、能源、电子信息等为重点的临港重化产业基地。随着沿海城市化、港口和临港工业的发展,海洋产业将成为海西经济的重要支撑,部分海域养殖功能需进行调整。

  因此,必须适时地进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以加强对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为重点开发海域的环境保护管理和监督提供依据。

第四章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

  4.1 区划成果

  福建省近岸海域共划分为151个环境功能区,总面积22506平方公里,宁德市海域划分为27个环境功能区(5980平方公里),福州市海域划分为29个环境功能区(7562平方公里不含官井洋一类区涉及福州市海域),莆田市海域划分为11个环境功能区(2419平方公里),泉州市海域划分为31个环境功能区(2223平方公里),厦门市海域划分为14个环境功能区(344平方公里),漳州市海域划分为39个环境功能区(3978平方公里)。其中一类环境功能区16个,面积约604平方公里,占区划海域的2.7%;二类环境功能区41个,面积约19890平方公里,占区划海域的88.4%;三类环境功能区28个,面积约1067平方公里,占区划海域的4.7%;四类环境功能区66个,面积约945平方公里,占区划海域的4.2%。详见表4-1。

  表4-1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统计表

地市

一类环境功能区

二类环境功能区

三类环境功能区

四类环境功能区

小计

(km2

个数

面积

(km2

个数

面积

(km2

个数

面积

(km2

个数

面积

(km2

宁德

1*

135

6

5342

9

332

11

171

5980

福州

2

313

8

6705

4

269

15

275

7562

莆田

0

0

2

2143

2

86

7

190

2419

泉州

3

25

8

1814

3

219

17

165

2223

厦门

3

65

3

164

3

94

5

21

344

漳州

7

66

14

3722

7

67

11

123

3978

合计

16

604

41

19890

28

1067

66

945

22506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