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基层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大利益导向力度,让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一是建设“金人工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实施人口宏观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按照国家“金人工程”对省级建设的要求,把省级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简称“金人工程”)建设成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服务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平台。二是人口计生系统远程网络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工作人员,开展远程培训教学及经验交流等活动。三是建设流动人口信息移动应用系统。完善和应用省级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和国家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推动省际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沟通,实现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动态管理,依托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婚育证明、避孕节育、“一孩生育服务管理”等信息网上传输和通报,取消纸质证件,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便民、高效、低成本”的目标。四是深化人口信息服务。整合全省人口信息,在省、设区市两级建立全员人口、流动人口等全省统一信息库,保障数据的一致性,提高运行维护效率、节约建设管理成本,并为省级相关部门共享全员人口信息资源提供服务。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紧紧抓住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人口计生服务机构作为公共卫生网络重点建设的机遇,把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内投资,加强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支持以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县的县、乡服务机构建设,支持41个县级计生服务站、109个乡镇中心服务所(包括省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建设,为35个县级服务站及161个乡镇中心服务所(包括省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添置、更新与技术服务功能相适应的器械设备;重视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服务机构手术室、检验室、消毒供应室等科室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服务质量监督、考核评估、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保障育龄群众免费获得安全、及时、优质、均等的避孕药具服务,完善社会化免费发放药具服务模式,药具可及率达100%,药具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健全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十二五”期末,全省80%以上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符合国家建设标准,50%以上的县级服务机构成为当地开展计划生育服务的优质资源,县、乡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所)分别达到50%和20%。
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基地建设。福建省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暨生殖健康研发共建基地建设项目2009年已列入《国家人口计生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计生工作合作计划协议书》。该项目基础设施方面,一是按照GLP的要求和参考AAALAC认证要求进行动物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的改(扩)建。二是邵武猴饲养繁殖基地。新建动物检验检疫楼和饲养繁殖猴舍,根据需求情况扩大猴群规模。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建成国家级的集生殖保健、生命医学、新药研发于一体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和海峡西岸生物医学产业合作交流平台。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深化和拓展致富、安居、成才、保障、亲情五大工程,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政策体系。建立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贡献奖、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家庭补助等“四项制度”为主体的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机制,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状况,适时调整扶助标准。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家庭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等缴费补贴。整合现有“扶助制度”,将成建制转为城镇户口但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原农村居民、夫妻一方是农村居民、未育收养的夫妻纳入奖励扶助,分等级将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范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节育奖励标准,建立城镇独生子女父母补助制度,对城镇年满60周岁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每人给予一次性奖励。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免费再生育专项补助制度。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