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088亿美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9%。其中,出口715亿美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5 %;进口373亿美元,年均增长13.8%。进出口、出口、进口均超额完成规划目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我省积极、及时应对,出台政策针对性强,全省外贸发展取得了好于全国、好于十大外贸省市的良好业绩。
我省外贸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结构也持续优化。一是一般贸易出口逐步占据主导。一般贸易出口占比由2005年的48.1%提高到2010年的61.3%,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由46.5%下降至33%。二是民营企业出口地位显著提升。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出口占比分别由2005年的15.9%、62.4%、21.7%调整为2010年的10.5%、48.9%、40.6%。三是出口企业规模明显扩大。企业年平均出口额由2005年的459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616万美元。四是出口市场集中度有所降低。2010年全省对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等五大市场合计出口占比为66.8%,比2005年降低9.7个百分点;对中东、拉美、非洲、南亚、澳新等新兴市场出口占比为23.6%,提高8.1个百分点。五是进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国家鼓励的重要装备、紧缺资源进口年均分别增长14.6%、44.4%,高出同期全省进口增幅0.8和30.6个百分点。
三、对外投资合作步伐持续加快
五年来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五年累计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含境外机构)643 家,协议投资总额26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17.22亿美元,三项指标年均分别增长126%、168%、172%,均大大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二是境外自主营销能力和市场开拓意识进一步增强。五年累计新批境外贸易型企业389家,2010年带动出口达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15倍,年均增长38.8%。三是援外工作成绩突出。五年累计举办68期援外培训班,培训学员2300多人,省外经贸干部培训中心先后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5家对非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之一和第一批4家“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之一。我省援建的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于2009年4月顺利开工建设,是我国在非洲援建的1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之一。
四、闽台、闽港、闽澳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十一五”期间,我省紧紧抓住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主题的新形势,率先实现赴台湾本岛办展,率先实现台湾农产品零关税进口,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作业务,率先成立第一个两岸经济合作促进机构-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率先与重要工商团体签订《交流合作备忘录》,率先实现陆资入岛投资,率先与台湾大型企业集团对接。闽台双向投资和双向贸易呈现良性互动发展态势。五年累计吸收台资项目1987项,按历史可比口径,累计合同台资52.1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70.85亿美元;按验资口径,累计合同台资3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1.6亿美元。对台投资取得突破,至2010年底,我省经商务部核准在台湾地区设立企业达21家,福建企业协议投资额7638万美元,分别占大陆地区对台投资企业数和协议金额的34%和57%,在各省区市中居首位。2010年对台贸易突破100亿美元,达103.89亿美元,比2005年翻一番。闽台口岸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入,实现了8个海港口岸和福州、厦门空港口岸对台客、货运直航;沿海6个设区市均实现了对金门、马祖及澎湖地区直航;厦门海港口岸率先开通与台湾本岛海上客滚运输航线;福建电子口岸率先启动两岸口岸平台对接;福州、厦门成为两岸直接通邮的邮件转发局;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正式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
闽港合作八大平台、闽澳四项合作不断深化。香港是福建利用外资最主要的来源地,五年累计吸收港资项目2979项,按历史可比口径累计实际利用港资218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实际利用外资47.7%;按验资口径累计实际利用港资120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实际利用外资49%。香港也是福建企业对外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五年累计核准在香港设立的境外企业共304家,福建企业协议投资金额9.38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省对外投资企业数和协议投资额的47.3%、54.5%。2010年闽港进出口贸易额47.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53.1%。闽港在金融、物流、商贸会展、公共事业等领域合作持续提升拓展,截至2010年底约有70家福建背景的企业在香港上市,融资超过400亿港元,在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五年累计吸收澳资项目166项,按历史可比口径累计实际利用澳资6.22亿美元,按验资口径累计实际利用澳资2.83亿美元。2010年闽澳进出口贸易额3028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86.4%。
五、开发区发展成效持续显现
五年来,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10年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910亿元,税收收入411.8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7和1.5倍;按验资口径五年累计利用外资占全省利用外资49%,累计外贸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51%。二是产业集聚特征明显。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区内工业总产值占比超过60%。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大多分布在开发区。三是布局功能更加优化。“十一五”期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厦门、福州2个保税港区,3个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申报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立泉州、漳州2个台商投资区,省政府批准设立4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扩区。至2010底,全省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87个。四是开发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开发区成功构建了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了符合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高效服务体系,促进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依法行政、土地开发与管理、外向型经济管理、投融资体制、人才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改革,积累了经验。在推进区内社会保障制度、征地农民安置、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开发区环境整治、节能减排、绿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有效突破。
六、口岸功能持续拓展
2010年我省口岸外贸吞吐量超过1.25亿吨,比2005年增长84%;海空口岸出入境旅客突破400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68%。口岸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口岸优势进一步突显。一是口岸开放进一步推进。泉州港口岸围头、深沪港区实现正式对外开放,福清松下港口岸牛头湾港区和泉州晋江机场获国家有关部委批复同意对外开放。二是口岸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制定了福建省港口口岸开放范围确认方案并得到国务院批准,提出了福建省港口口岸整合更名意见,组织开展了地方口岸管理条例的制订工作,完成了7个对台口岸基础设施的改造,对厦门港检验检疫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建设并启用了一批口岸开放范围内新增涉外码头。三是口岸大通关建设进一步完善。健全完善了大通关工作机制,在部分繁忙口岸实行每周七天工作制,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大通关测评体系;启动了福建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围绕构建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积极开展区域口岸通关协作;出台了一系列改善口岸通关环境的措施;积极推进共建文明口岸建设。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我省外经贸发展环境分析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省外经贸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
一、有利环境
(一)难得的机遇
第一,金融危机后,虽然世界经济会出现局部调整,但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世界贸易与投资在后危机时代的调整中逐步回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第二,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强劲,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向好。随着全球工业加速调整、整合,研发的国际化、服务的外包、高端制造业的跨境转移势头继续加强,我国凭借难以替代的产业配套能力、劳工素质和效率、产能规模以及社会稳定等优势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国内新兴产业政策为外资提供新的投资热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推行,进一步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降低投资贸易风险。第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从地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各部委、央属企业以及海外各界合力推进海西建设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我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地位作用明显提升。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周边省区在产业、市场、交通、口岸等方面的协作与对接进一步加强,为加快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和扩大国际物流发展、构建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提供了有利条件。第四,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闽台经贸合作交流乃至福建与世界的经贸往来都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