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机制创新,培育现代种业龙头企业
(一)创新科研机制。明确科研分工,理顺“产学研、育繁推”关系。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重点由公共科研、教学单位承担,商业化育种由种子企业承担。引导和推进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加快创新育种机制,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实现“事企脱钩”。积极推进构建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建立公共研究成果共享平台,为种子企业提供科技支撑。(省科技厅牵头,省农牧厅、省政府国资委分工负责)
(二)加强种质资源利用保护。依托省内科研教学单位,建立甘肃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重点加强对我省优良、特异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和保护,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加强常规农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加大对分子育种、航天育种、辐照育种等领域的研究投入。建立种质资源共享和转化平台,为企业商业化育种提供服务。(省科技厅、省农牧厅负责)
(三)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择优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在玉米种子和马铃薯种薯生产重点区域,按照“资格认证、定期复审、优进劣退”的原则,择优扶持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玉米种子龙头企业和马铃薯种薯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中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到“十二五”末建成玉米商业化育种中心20个、马铃薯商业化育种中心5个。(省农牧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国资委分工负责)
(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严格市场准入,运用市场机制,支持和鼓励现有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支持大型优势种子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到2020年,将玉米种子企业整合到20家以内、马铃薯脱毒基础种薯企业整合到8家以内,进一步调整优化企业布局。(省农牧厅牵头,省政府国资委、省工商局分工负责)
(五)推进产业升级。在种子生产优势区和粮食主产区,依托重点龙头种子企业,支持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20个以上,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企业育、繁、推条件。建成玉米果穗加工、油菜和蔬菜花卉种子精加工等现代化加工生产线60条以上,打造高质量种子加工制造和技术示范基地。引导和支持企业对现有种子加工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推广种子丸粒化等精深加工技术,改进工艺方法,整体提升种子加工技术水平,示范和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玉米种子企业5-8家、马铃薯脱毒种薯企业2-5家,支持开拓国外市场。(省农牧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