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技能人才等级系列及相应待遇制度。取得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在政策上分别与大专和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对待。
4.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完善省、市、校三级竞赛体系,每年举办全省职业技术院校技能大赛,将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纳入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体系。定期开展“南粤技术能手奖”评选活动,研究出台技能大赛优胜者奖励政策。探索跨区域联合举办技能竞赛运作机制。
(六)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1.壮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坚持规模建设、集约发展原则,积极推进建校工程和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化进程,扩大招生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技能人才培养配置能力。搭建职业技术院校建设“绿色通道”,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切实保障建设用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比例,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2.构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互通机制。以学分制为基础,逐步建立各类课程标准与学分互认机制,探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贯通机制,形成符合人才成长培养规律,体现人尽其才、自主发展的教育培训制度。
3.提升技能人才开发配置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发展成高等职业学院、高级培训学院,中等技工学校提升发展成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省重点依托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各市重点建设与当地产业发展布局和区域支柱产业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4.积极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技术教育终身化激励机制,推进公民参与继续教育。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研究开发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软件,组织开展远程培训。实施社区教育发展计划,新建一批社区教育中心,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实现社区教育由学习补偿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手段向信息化、网络化教育模式手段转变,单一教学内容向多层次、多样化、技能化转变。
四、实施六项工程,打造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一)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工程。
以省级和珠江三角洲地区9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核心,以粤东西北地区有条件的地市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支撑,建设立足广东、服务华南、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创新基地建设机制,省部共建南方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省市区共建省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省市共建市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将省市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列为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省市建设用地年度计划要优先保障基地建设,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按行政划拨等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减免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规费。进入职教基地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原有老校区土地可依法进行处置,处置资金主要用于新校区建设。各基地要有效整合区域内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根据产业分工错位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以珠江三角洲和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为主,做大做强一批区域性龙头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欠发达地区有条件的人口大县(市)集中力量建设1所集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于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到2015年,基本建成省市两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0万人,其中转移招生达到40万人。到2020年,全面建成我国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