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特征特性:早熟,定植到始收60天。长势较强,分枝性中等,第一雌花节位6~11节,以后节节产生雌花,主蔓始瓜节位 6~12节(平均8.3节),连续坐果能力强,商品瓜柱形,果实纵径20~27厘米(平均25.1厘米),横径3.0~4.2厘米(平均3.8厘米),单果重0.19~0.31公斤(平均0.26公斤)。
(4)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2年7试点试验,平均早期产量1267.2公斤/亩,平均总产量3580.8公斤/亩,分别比对照长沙肉丝瓜和早杂节节香增产51.1%和34.7%,最高可达 4600 公斤/亩,各试验点均表现比对照显著增产。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四川地区早春设施栽培1~2月中旬播种,多采用大棚套小拱棚育苗,春季露地栽培,2月下旬~3月中旬播种,多采取小拱棚育苗;秋延后栽培,6月播种。②施足基肥:基肥施入有机粪肥2000~25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 亩、复合肥50公斤/亩和硫酸钾30公斤/亩。③合理密植:四川盆地内1.6米包沟筑厢,双行栽植,株距0.8米,亩栽1000株左右。攀西地区光照好,可适当增大密度。④加强管理:及时理蔓上架、整枝,搭人字架。藤蔓生长盛期、盛花果期,及时追肥,摘除病老黄叶及过多的雄花、侧枝和畸形瓜、僵化瓜等,同时注意防治蚜虫、病毒病、枯萎病和白粉病等病虫害。⑤及时采收:一般开花至成熟7~10天可以采收,盛果期每2天采收一次。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丝瓜种植区。
2、春娇丝瓜
(1)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父本:绵阳肉丝瓜的高代自交系;母本:江苏线丝瓜的高代自交系。
(3)特征特性:早熟,从定植到采收约55天。第一雌花节位5~7节,以后通常每节现雌花。主蔓长6米以上,节间长16~20厘米,生长势较强,分枝性较强。叶片绿色、叶形掌状深裂。嫩瓜浅绿色,长棒形,平均瓜长31厘米,平均单瓜重250克,商品性较好。
(4)产量表现:两年省内多点试验结果:前期平均产量为1600公斤/亩,比对照长沙早熟肉丝瓜增产70%左右,平均总产量为4486公斤/亩,较对照长沙早熟肉丝瓜增产8.1%。
(5)栽培要点:① 适时播种:四川盆地春大棚栽培适宜播期为2月上旬~3月上旬,采用催芽播种,温床育苗,保护地栽培,更能提早上市,亩用种量200克左右。栽培密度1500~1800窝,每窝1 株。春季露地栽培适宜播期为3月中旬~4月上旬。② 肥水管理 :根据田间情况进行肥水管理。定植前整地施肥,深翻土地15~20厘米,深沟高厢,精耕细作,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过磷酸钙70~90公斤、硫酸钾10公斤,重追花期肥。③ 及时搭架、引蔓、整枝:保护地栽培以人字架为好,露地栽培以棚架为好。该组合分枝性较强,早期产量高,应及时除去侧枝及部分雄花序,以提高早期产量。④病虫害防治:危害丝瓜的主要病虫害有:蚜虫、小地老虎、瓜食蝇,病毒病、白粉病、枯萎病等,应及时管理,科学施肥,搞好田园清洁;严格实施轮作制度;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生物、化学农药。⑤适时采收:根据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陆续采收上市,促进开花结瓜,增加产量。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丝瓜种植区。
(三)冬瓜
望春冬瓜
(1)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父本:北京一串铃冬瓜的高代自交系;母本:绵阳五叶米冬瓜的高代自交系。
(3)特征特性:早熟,从定植到采收约60天;第一雌花节位6~8节,主蔓长5米以上,节间长14~18厘米,生长势强,分枝性较强。叶片绿色、叶形掌状浅裂。嫩瓜浅绿色,短柱形,平均单瓜重1300克,商品性较好。
(4)产量表现:省内两年多点试验结果:前期平均产量为2489公斤/亩,较对照绵阳五叶米冬瓜增产10.1%,平均总产量为4281公斤/亩。
(5)栽培要点:①适时播种:四川盆地:早春大棚栽培适宜播期为1月中旬-3月上旬,采用催芽播种,温床育苗,保护地栽培,更能提早上市。亩用种量200~250克。栽培密度1700~2000窝,每窝1 株。春季露地栽培适宜播期为3月中旬~4月中旬。② 肥水管理 :根据田间情况进行肥水管理。定植前整地施肥,深翻土地15~20厘米,深沟高厢,精耕细作,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过磷酸钙70~90公斤、硫酸钾10公斤,施肥做到前控后促,重追花期肥,果膨大期保持田间土壤湿润。③植株调整:搭架以人字架为宜。单蔓整枝,及时除去侧枝,首次采收后及时打去老叶、病叶,以提高早期产量。④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蚜虫、小地老虎、瓜食蝇,病毒病、枯萎病、疫病等,科学施肥,搞好田园清洁;严格实施轮作制度;应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生物、化学农药。⑤适时采收:嫩瓜在1~1.5公斤左右根据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陆续采收上市。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早熟冬瓜种植区
(四)萝卜
蜀萝8号
(1)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种来源:用自育耐热萝卜不育系C5116A与自育父本系C8690-25配制的杂交一代组合。
(3)特征特性:中熟,全生育期67天,比对照夏抗40迟熟4天。株高55.3厘米,叶片开展度42.6厘米,根冠比2.68∶1。叶簇半直立,板叶,叶绿色,叶片厚,持绿时间长。根长30.6厘米,横径8.2厘米,单根重682.7克,肉质根长圆柱形,1/2外露,白色。亩产3425.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0.7%。生长势强,不易糠心,耐热,田间表现抗病毒病和软腐病,适应性强。外形美观,商品性佳,熟食带甜味,口感好。
(4)产量表现:两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3349.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0.9%,连续两年试验10点次均表现增产。两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20.7公斤,比对照夏抗40增产12.3%。两年生产试验6点次均增产。
(5)栽培要点:夏播,最佳播期6月上旬,每亩用种150克,苗期20~25天,及时间苗,每穴留苗1株,间苗在肉质根开始膨大前完成。每亩种植5000株,株距33.3厘米。起垄点播,垄面宽50厘米,垄沟宽30厘米,每垄两行,做好四周边沟。浇足淡粪水,播后盖一层灰渣肥。苗期需肥较少,抗旱能力较强,生长后期适当灌溉,以补充萝卜生长所需水分,在肉质根膨大期,用水淹灌1~2次,灌溉时切勿淹没垄面,淹水后及时排干沟水,淹水时间在傍晚或夜晚10点以后进行。萝卜施肥以底肥一道清为主,亩施氮磷钾含量为12-8-7%的复合肥60公斤,在播种前7~10天深翻于土壤。或底肥采用农家肥,追肥施化肥的方式,但化肥不宜过多,亩施纯氮10公斤以内(折合尿素20公斤/亩)。耐热萝卜一般收期较短,播种后50天开始采收,有效采收期15~20天,采收时拔大留小,及时食用或加工处理。注意防治软腐病、黑腐病及菜青虫、蚜虫等病虫害。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萝卜产区夏季种植。
(五)黄花菜
金针早
(1)选育单位:渠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品种来源:由渠县黄花的自然变异株经多年定向选育而成。
(3)特征特性:早熟中等散生型,全生育期295天,春苗生长期170天,越夏期15天,秋苗生长期110天。春苗2月下旬出苗,5月上旬抽薹,5月下旬进入花蕾初采期,始花期较对照早15天左右,6月下旬采收结束。8月上旬春苗枯黄进入越夏期,8月下旬再生秋苗,生长旺盛,12月中旬经霜地上部分枯死,地下部分进入冬眠期。幼苗出土深绿色,分蘖力中等偏弱,成株17片叶,叶长102厘米,宽2.32厘米,花薹高119厘米,花序分枝3~5个,着生花蕾19~39个,平均25个左右。花蕾平均长11厘米,单蕾鲜重3.7克,花丝7枚,6雄1雌,柱头浅黑色,一般不结籽,花被黄绿色,6裂片。成熟花蕾上午10时松苞,下午5时开放,香气浓郁。根系发达,植株生长旺盛,基部假茎宽2.6厘米,花亭基部三棱形,上部圆柱形,花亭粗壮坚硬,弹性好,抗风力强。
(4)产量表现:2003~2004年在达州市农科所、渠县、达县等地进行了区域试验,各试点平均产量为1390.4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1%;2008年,达州市农科所分别在市农科所、渠县、达县等地进行了生产试验,各试点平均总产量为1380.4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0.5%。
(5)栽培要点:繁殖方式为切片繁殖,9月中旬宽窄行定植,适宜种植密度为6000苗/亩;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以有机肥为主,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施用。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6)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黄花产区种植。
三、药用植物
(一)天麻
川天麻金乌1号
(1)选育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乐山市金口河区森宝野生植物开发有限公司,乐山市金口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2)品种来源:由川西南天麻野生混合种质中的自然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基源为兰科植物乌天麻(Gastrodia elata Bl.f.glauca S.Chow.)。
(3)特征特性:有性繁育天麻全生育期约526天,植株无根无叶,地上茎高大粗壮,平均株高150cm,灰棕色,带白色纵条纹;花被片兰绿色;蒴果大、灰棕色;种子细小,粉末状。块茎粗壮肥大,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表面黄色或淡棕色,表面具黑褐色环纹及针眼,顶生芽大、灰棕色,最大单个鲜重800k,平均含水率31.9%,优级品率45.1%。
(4)内在品质: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检测,水分12.4%,总灰份3.2%,天麻素0.47%,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标准(水分≦15%,总灰份≦4.5%,天麻素≧0.2%)。
(5)产量表现: 2007、2008两年度多点试验,平均亩产天麻块茎分别为1140.9kg和1147.5kg,分别比对照增产73.4%和73.8%,增产点100%。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天麻块茎1144.1kg,比对照增产73.5%。
(6)栽培要点:①备种:选高山野生天麻-萌发菌-密环菌培育优质有性繁殖种源。②栽种:11月-次年3月,采用活动菌床法栽种,下垫疏松腐殖质土,上面撒一层枯枝、落叶,顺坡排放菌材,播种白麻,间距15cm,菌材两端各放1个白麻,菌床用腐殖质土或沙覆盖,厚度10cm。⑤田间管理:冬季盖薄膜或干草保温防冻;夏季搭棚遮荫,高温应喷水降温,适时盖膜防雨并疏通排水沟;保湿润;防污染和鼠害。⑥适时采收:10月下旬,及时清洁田园。
(7)适宜种植地区:四川金口河及相似生态区。
(二)丹参
川丹参1号
(1)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2)品种来源:从川丹参栽培混杂群体中通过系统选育而成,基源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3)特征特性:生育期240-270天,长于对照品系10天。植株呈葡伏状,密被柔毛,高60-75cm,株型稳定。叶片卵圆形而大,顶生小叶大于侧生小叶,根粗短肥厚,质硬而脆,较易折断。
(4)内在品质:经德阳食品药品检验所检测,水分3.7%,丹参酮IIA0.25%,丹酚酸比8.0%,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标准(水分≦13.0%,丹参酮IIA≧0.20%,丹酚酸比≧3.0%)。
(5)产量表现: 2007、2008两年度多点试验,鲜根平均产量分别为860.32和871.34kg/亩,干根平均产量分别为200.14和205.82kg/亩。鲜根产量平均比对照高23.61%,干根产量平均比对照高34.76%。2009年度生产试验鲜根平均产量为895.61kg/亩,比对照增产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