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推进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条件合适的传统旅游景区、旅游线路中开发中医药健康养生产品,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满足游客需求的中医药旅游商品、旅游餐饮,建设一批中医药养生中心和健康疗养基地,逐步建成世界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
发展中医药物流配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物联网等技术,建立立足四川、辐射全国的中药营销体系和网络,建设大市场、形成大物流,促进成都形成西南中药物流中心。积极开展中药自动化煎煮和配送服务,加快发展局域性传统中药物流配送等服务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资源集成,加大产业推进工作力度。
一是继续加强部省共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基地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发展重大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对确定的重点企业、重点平台、重大项目给予共同支持。
三是建立“省-市(州)-县(市、区)联动机制”。重点地区要成立中药基地建设办公室,加快推进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企业和大品种培育等方面,实现省、市(州)、县(市、区)上下互动,共同推进。
(二)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级财政资金加大对中医药现代化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鼓励市(州)、县(市、区)加大对中医药现代化的投入。
二是加强科技金融服务。通过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等,对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给予风险补助项目、投资保障项目、贷款担保项目、贷款贴息项目等支持,引导各类金融资本投入中药产业发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企业积极争取科技银行支持,通过新药证书、专利等知识产权抵押贷款。
三是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中医药企业通过上市、争取风险资金、转换经营机制、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吸引资金投入,做大做强。
(三)强化政策措施,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开辟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在科研项目申报、企业开办、专利申请、新药报批、药品定价、医保目录制定及GMP、GAP、GLP认证等方面强化服务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