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开展全省中药材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建立资源信息库,实现中药资源信息现代化;建立珍稀、濒危中药材基因库1-2个;建立川产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3-4个;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中药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6-10个,基地内重点保护药用动植物品种达到100种,大宗药材达到500种。
开展川产道地药材良种选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运用。完成8-10个道地药材的优良品种选育,2-5个野生濒危药材的种子种苗选育,建立5-8个道地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新建立15-20个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构建试验、示范、辐射推广相结合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推广体系。推广应用道地中药材溯源系统,完善中药材质量保证体系。到2015年,新增半夏、郁金等川产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基地15-20个,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野生抚育及示范推广基地达500万亩,中药材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建立现代中药农业示范区。支持8-10个道地药材主产县(市、区),以“三园四中心”(中药材良种繁育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综合利用示范园、信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仓储交割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推动基地建设规范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质量优质化、交易方式现代化,全面提升药材的质量安全和市场化水平,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五)市(州)县(市、区)基地示范工程。选择中医药技术、人才、企业比较密集,中药产业整体发展较好的市(州)、县(市、区),示范性建设5-8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选择在中药产业某一领域发展特色较为突出的市(州)、县(市、区),示范性建设15-20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特色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加强引导和扶持,推动示范基地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当地中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对全省其他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中医药服务与健康工程。
提高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水平。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开展中医药防治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艾滋病、肝炎、结核病等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的研究。到2015年,完成对20个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诊疗方案的系统评价和临床验证研究。加强中医药“治未病”研究,建立一批“治未病”科研基地,分类研究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方法,探索建立并优化以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方案,形成可推广的成熟模式。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