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主攻单产、改善品质的思路,围绕生产环节,推广服务方式转变,提高“四改”为核心的水稻高产技术应用普及率。
(一)加强粳稻新品种(组合)选育与引进,提升农作物主体品种覆盖率。以宿迁农科院为依托,成立育种攻关协作组,引进粳稻品种资源,力争到2015年前选育出国标二级米以上、抗条纹叶枯病、抗黑条矮缩病品种(组合)1-2个。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突出主推品种,优化品种布局,提高良种覆盖率。2011年水稻以徐稻4号、5号,武运粳21号为主体,搭配种植华粳5号、泗稻12、连稻7号等品种。大力推进水稻品种区域化、规模化布局,每个乡镇尽量选择一个品种,连片种植。
(二)全面推广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开展粳稻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制订粳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标准),全程实施精确定量播种、肥水运筹和病虫草害防控。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水利、农机等多部门参与,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实施联合体科技攻关,在机插秧的育秧、栽插以及秸秆全量还田等栽培技术上取得突破。提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以“控氮、稳磷、增钾”为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完善的施肥指标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农民科学用肥水平。2011年,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0万亩以上。加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及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培育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率。2011年,每县(区)建设万亩以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及综合防治示范区2个,每个乡镇新增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1个,全市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0%以上。
(三)提升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比重,加快水稻产业化进程。按照“四统一订单”(即:统一区域布局、统一种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订单种植)的模式,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2011年,每个县区新增2个3000亩以上水稻适度规模经营示范片,每个乡镇新增1个500亩以上的水稻适度规模经营示范点,全市新增水稻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10万亩以上。大力培育和扶持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加工企业加强技改,更新设备,研究改进稻谷干燥温度、速率、出糙、精加工、抛光、色选、分级包装等工艺水平,完善贮藏设施,建成由原粮到分级小包装流水生产线,不断提高优质米精深加工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