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突出抓规划。编制完善了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布局了优势特色产业,明确提出了实现“三个一流”,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的目标。
二是突出抓项目。全年共实施农业项目624个,其中有中央和省、市财政投资项目102个。招商引资新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1个。
三是突出抓重点产业。狠抓了粮油、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泡菜、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组织实施了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和100万头生猪、10万亩茶叶、10万亩猕猴桃、5万亩食用菌等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全市规模化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累计达到249个,新增29个。
四是突出抓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充分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全市新增农用地流转面积64.9万亩,其中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4.9万亩。
五是突出抓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创新。在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重点推进农民专合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5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355个,新增763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1100个,新增102个。总结推广了“大园区+龙头企业+小业主”、“大园区+专合组织+小业主”等农业园区建设模式和“田间股份制”等农业经营组织模式。
成效突出:
一是农业灾后重建顺利推进。全市“5.12”地震受损的农田、提灌站、机耕道、农村户用沼气池、大中型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沼气工程、大棚设施、畜禽圈舍等已全面完成计划修复数,受损的粮油、畜禽、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产业基地已恢复到震前生产水平。
二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预计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75亿元,同比增长3.7%;粮食总产量278.9万吨,同比增加4.4万吨,增长1.6%,连续五年实现恢复性增产;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三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9元,同比增长10%,其中工资性收入占45%、家庭经营性收入占45%、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占10%。
四是农业投资创历史新高。全市农业项目投资达到217.85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其中政府性投资达到27.63亿元,占12.68%;金融部门贷款投资42.11亿元,占19.33%;引导社会业主投资148.11亿元,占67.99%。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