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递增17.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3%以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配送中心15个,建设改造乡镇集贸市场59个,农家店乡镇覆盖率达100%。引进云南物流集团和昆钢物流等物流企业,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富滇、中信、兴业、交通4家银行在大理新设分支机构,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理海东村镇银行,组建14家小额贷款公司,金融业发展步伐加快。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618.9亿元和398.5亿元,均为“十五”末的2.5倍;新增贷款突破100亿元,创历史新高。保险行业整体实力增强,业务不断拓展,州级保险公司发展到19家。信息、房地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餐饮服务业健康发展。我州被列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四)抓规划重管理,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城镇规划建设不断加强。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五个专项规划完成调整、编制工作。县市总规修改、县城控制性详规、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进展顺利。启动下关旧城改造,完成8个县城改造提升。宾川州城、洱源凤羽、祥云云南驿等6个镇(村)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11个镇(村)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大理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和云龙、洱源、祥云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实施23个城镇治污项目,6个项目投入运行。积极推进城镇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城乡规划管理和执法力度加大。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25%提高到33%,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7.5%提高到23.5%。
“两保护两开发”成效明显。洱海保护治理力度加大,保护治理经验被国家环保部推广。海西“百村整治”工程稳步实施,45个自然村通过验收,完成4185户白族民居建筑风格整治,海西田园风光、白族民居建筑、历史文化遗迹得到有效保护。海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亿元,Ⅰ号路、Ⅱ号路一期工程、城市次干道、环海路截污干管和污水处理厂竣工,东环海路完成路面硬化,自来水厂、22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进展顺利;引进华彬集团、云南城投等企业投资项目7个,协议资金417亿元。凤仪创新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五通一平”稳步推进。
(五)抓生态保洱海,环境保护卓有成效
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不断加强。“七彩云南保护”大理行动计划、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州建设深入推进。州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达29个,总面积18.2万公顷。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五年完成人工造林517万亩、义务植树45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58.2%,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投资6.6亿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52个42.2万亩,新增耕地8.5万亩。矿政管理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整合取得成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6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573平方公里。
洱海保护治理重点转向源头。五年投入资金17.1亿元,实施保护治理项目76个,建成截污管渠69.4千米、集镇污水处理设施6座、农户污水处理设施8165座,恢复湿地2100亩,修复湖滨带58千米。洱源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建成项目32个,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国家洱海水专项7个课题全面启动。依法管海治海力度加大。洱海水质连续五年总体保持Ⅲ类,有21个月达Ⅱ类水质标准。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扎实开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节能技改和技术创新工作。22户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淘汰水泥熟料、炼铁、炼钢等落后产能276.4万吨,实施节能项目37项。积极实施节能惠民工程,推广节能灯具159万件。新建户用沼气池8.2万口、节柴改灶11.7万户。实施重点污染减排项目75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3%。
(六)抓改革增活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华侨农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农业风险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国有、集体企业改革顺利完成,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实现资产重组,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顺利实施区划调整、城市管理体制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供销社改革发展和二次创业稳步推进。州、县市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取得新成效。行政审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改革继续深化。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签订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57个,实际到位资金314.7亿元,是“十五”的6.9倍,年均递增47.2%;新批利用外商投资企业41户,实际利用外资9874万美元,是“十五”的3.2倍。2010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出口1.1亿美元,是“十五”末的4.3倍和2.6倍,年均递增34.4%和21.1%。农产品出口优势继续巩固,纺织、机电、化工等产品出口比重明显提高。
(七)抓统筹促协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全面发展。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3.3亿元。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除D级危房84.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44.7万平方米。“两基”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初中升学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比“十五”末提高23.9和16.1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达98.7%,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职业学校年招生1.4万人,就业率达96%以上。大理学院综合实力和知名度明显提高,在校生总数1.6万人,留学生达600多人。大理滇西技师学院基本建成,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筹建进展顺利。实施科技项目359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6项,申请国家专利592项。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8%,比“十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才总量22.9万人,是“十五”末的1.9倍。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实施“两馆一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完成11.5万户直播卫星“村村通”建设,数字电视用户达26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6%和98.8%。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白洁圣妃》等一批优秀剧目获国家级奖项,《大理公主》、《金凤花开》在央视播出。率先在全省成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局,申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剑川海门口遗址考古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白族文化研究取得成效,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弘扬,被列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省农运会体育场馆改造项目全面启动。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州医院门诊外科大楼、州中医院住院大楼投入使用。投资4.6亿元,实施县乡医疗卫生建设项目123个,建成村卫生室1090个,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面积20.4万平方米,新增病床1834张,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基层服务网络不断加强,适度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2010年末,全州户籍总人口352.6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顺利推进。
统计调查、外事、侨务、保密、档案、修志、新闻出版、防震减灾、气象、水文等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妇女、青少年、老龄、红十字、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全面发展。
(八)保民生促和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五年来,全州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3.1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4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0.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3.1亿元,30.7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总人数61.4万人,是“十五”末的1.3倍。19万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三年实现全覆盖,兑付补偿资金10.5亿元,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40元。鹤庆、永平、洱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人员待遇、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高龄老人补贴进一步提高。归集住房公积金29亿元,发放贷款18.9亿元,分别是“十五”的3.5倍和5.1倍。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成和在建廉租住房1.6万套,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华侨农场危旧房和农村危房1.3万户,易地扶贫搬迁2396户,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拆除重建1.3万户、民房地震恢复重建5.6万户。完成7个县大中型水电移民搬迁安置8419人,后期扶持力度加大。灾害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加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02元,年均递增12%和11.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9070元,是“十五”末的2.2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644元和3245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63.3%和65.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3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6.1平方米。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累计实现销售额18.4亿元,兑付补贴1.9亿元。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提高,私人拥有小汽车达11.6万辆、互联网用户11.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08万户,分别是“十五”末的2.8倍、4.2倍和3.8倍。居民用电量6.9亿千瓦时,是“十五”末的2倍。筹集整合资金24.4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展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502个行政村25.2万户102.3万人实现整体脱贫。实施25个小康示范村、12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惠及群众14.5万人。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顺利推进。解决了84.5万人的饮水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