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区坚持教育惠民执政理念,落实“三增长一提高”的法定要求。一是预算内教育拨款51268万元,增长16.28%,财政经常性收入为261432万元,增长5.48%,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比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高10.80个百分点。二是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小学达7939元/生,比上年增加2490元/生;初中达9816元/生,比上年增加3386元/生。三是义务教育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为513元/生、初中为703元/生,均达到市定标准并超额拨付。四是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9.57%,比上年提高了2.66个百分点。五是完善扶困助学制度。财政资助贫困生定额标准提高到小学600元/生、初中800元/生、高中2000元/生、大学5000元/生,均高于省定标准。六是按照每平方米10元的标准,足额安排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健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管理机制。七是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11775万元,除上缴省760万元外,全部拨付教育使用,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发展职业教育。
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各类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2007年,惠山区通过省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后,以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为突破口,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一是启动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区政府结合新城区、新农村规划,制订并启动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撤并单轨制村小8所,石塘湾中心小学易地新建、长安中学二期工程、阳山中学改扩建、区特殊教育学校等工程全面启动。二是加快薄弱村小改造步伐。组织村小办学现状调研,一校一案制地订改造方案。投资395万元,完成阳山杨家村小学等9所村小改造,使每所学校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定二类标准。教育行政部门采取配强校级领导、教师轮岗交流、名优教师蹲点等措施,帮助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逐年提高。三是大力创建现代化学校。西漳中学等14所初中创建成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投资4亿元,易地新建区职业教育中心校,并创建成省四星级、高水平示范中职校。学前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农村幼儿园在一类幼儿园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争创省优质园,幼儿教育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社区教育争创社区教育示范(先进)中心。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成为加速经济转型、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生动力。
⒋重视教育内涵发展,素质教育实施呈现新亮点。
惠山区以贯彻落实省“五严”规定为契机,加快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转型。一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制订贯彻省“五严”规定的实施细则,并与校长签定责任状。教育督导部门明察暗访、专项督查,推动学校自觉规范办学行为。二是围绕减负增效主题,开展“聚焦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系列活动。深入改革课堂教学,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区域课程改革模式初步形成,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三是深入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制订并实施“内涵发展战略三年规划”,鼓励学校“一校一品”、错位发展、办出特色,一批中小学形成了诸如双语教学、科技发明、艺术教育、有效教学等特色。四是教育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扩大。省锡山高中在与国外名牌大学举办国际预科班的同时,又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举办“江南国学实验班”,并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自主招生等方面深化合作。五是重视高层次教师培训。建成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无锡地区教师培训基地,达成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协议。六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有所增强。职业教育加强学科建设,形成对接地方产业、行业特点相适应的专业群。社区教育培训网络不断完善,以现代农民教育为主体,覆盖社区各类人群的培训项目丰富多彩,教育培训形式多样,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教育需求。
二、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惠山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照省定考核指标和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的新目标,还存在不足之处,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区级政府统筹和管理教育的力度。资料显示,惠山区义务教育经费实行了“区级统一核算,分级拨付”的体制,保证了义务教育阶段经费全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但实际操作时,有部分经费从区核拨到乡镇的地方留成经费中列支。另外,现有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虽已行使了相应职能,但尚未建立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区教育经费结算中心。要在继续调动镇(街道)支持教育积极性的同时,健全和强化“以区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阶段经费全额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要在高中人员经费区级统筹的基础上,加快高中教育“以区为主”管理体制实施的步伐,实现区对高中学校的统一管理。
2、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人数的激增,惠山区原有师资编制已不能完全满足新的需求,出现了暂时性缺编,目前尚有少量代课教师。要稳妥做好代课教师的清理工作,及时补充中小学、幼儿园紧缺学科教师,解决中小学教师学段、区域、学科结构失衡的问题;要在预算内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加大名特优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
3、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围绕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入学机会、保障能力等方面改革创新,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落实村小、办班点创优改薄责任,完善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率先把惠山区建设成教育优质均衡的示范区。
督导考核结果:优秀。
附件8:
关于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
2009年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意见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建立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制度的通知》要求,省督导考核组依据《江苏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标准(试行)》, 于5月26日~28日对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2009年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省级督导考核。期间,督导考核组听取了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区情介绍、分管领导的教育工作汇报,查阅了相关文件、资料和账册,实地考察了胡埭镇、雪浪街道所属的相关学校、幼儿园,区社区教育中心及建设中的立人高级中学,召开了教育系统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中小学校长、教师座谈会,访谈了财政、教育、税务等部门的相关领导。现将督导考核意见通报如下。
一、主要成绩
1.强化优先发展,切实履行领导责任。
滨湖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发展作为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投入中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中优先满足教育,把教育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调研教育工作,帮助学校解决教育发展改革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分管领导具体抓教育重大项目的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了加快教育的发展,区委、区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并就“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创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学校安全工作”等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形成纪要。2009年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学校规划建设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区人大、区政协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布局调整”等专题,组织对全区教育工作的视察和调研,各相关部门按照分工,落实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⒉增加教育投入,依法做到“三增长一提高”。
区政府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一是2009年预算内教育拨款61041万元,较上年的48676万元增长了25.4%,财政经常性收入为260504万元,比上年的207764万元增长了25.38%,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二是预算内义务教育事业经费,2009年小学10030元/生,比上年增加3316元/生;初中13632元/生,比上年增加4920元/生。三是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为755元/生、初中为984元/生,超过了省定基准定额标准。还按省定标准安排了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补助、普通高中贫困生助学金、中职学生助学金。四是安排了校舍维修改造资金2210万元。教职工工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纳入财政预算。五是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23.52%,比上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六是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13832万元,基本做到了足额征收,除上缴省、市2580万元外,拨付教育使用10431万元,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职业教育和弥补公用经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