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宜兴市少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偏小、师资相对偏弱、艺体类专职教师数量偏少,部分分散在农村的民办幼儿园规模偏小、办园条件相对薄弱,简单拆并这些学校(园),又会影响学生就近入学。建议宜兴市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就高中阶段教育向城市集聚、农村初中向建制镇中心区集聚、小学和幼儿园向居民聚居区集聚,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优化学校布局、科学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投资效益、避免短期行为。抓紧解决农村专职艺体类和综合实践活动类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市教育、编制部门要根据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的基本需要,研究核定编制,及时补充缺编学科专职教师。
督导考核结果:优秀。
附件3:
关于无锡市崇安区人民政府
2009年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意见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建立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制度的通知》要求,省督导考核组依据《江苏省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标准(试行)》,于5月23日~24日对无锡市崇安区2009年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督导考核。期间,督导考核组听取了区政府关于政府教育工作的自查报告,查阅了相关资料,核对了区财政、教育、税务等部门提供的有关报表和统计数据,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访谈,召开了教育系统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有关学校校长、教师座谈会,实地考察了连元街小学、广勤中学、小荧星艺术幼儿园等9家办学机构。现将督导考核意见通报如下。
一、主要成绩
1、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一是积极履行政府职责,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重教为先、兴教为本”思想,依法履行教育发展和管理职责;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坚持将教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将教育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了《崇安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崇安区学前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崇安区教育优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规范性文件。区委、区政府每年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2008年的教育办学体制改革、2009年的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深入第一线,主持召开有关会议,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制定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开展工作。在连续三年的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中,均有教育项目列入其中。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全部拨付到位。
二是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实现法定增长要求。区委、区政府强化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发挥公共财政保障公共服务的职能,在2008年实现教育经费“三增长一提高”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实现法定增长要求,为实现教育改革奠定强有力的财力保障。经核查,2009年,全区财政经常性收入为58101万元、比上一年增长22.23%,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达27534万元、比上一年增长35.47%、教育经费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3.24个百分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达10004.29元、初中达11193.36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8.23%和22.31%;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小学为805.28元、中学为703.4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6%和3.32%,均超过省市基准定额;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4.95%。
三是健全经费管理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区政府强化教育税费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规范收费督查。2009年区教育费附加401.2万元,主要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改善办学条件。成立了区教育局管理的区财政结算教育分中心;成立了财政国库支付教育分中心,设立“公用经费专户”,足额拨付公用经费。督查中没有发现截留、挤占、挪用学校经费现象。2009年审计了全区63个教育项目;成立了区规范收费工作领导小组,健全规范收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组织了专项督查。
2、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学前教育不断提升。2009年,崇安区出台了《崇安区幼儿园素质教育目标考核方案》,有10所幼儿园被评为“幼儿园素质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成立了集体幼教总园,对集体办幼儿园实行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教师调配,统一课程设置,统一考核要求,统一收支审核,统一后勤服务等“六统一”管理,使各幼儿园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积极改善办园条件。近三年来,全区用于公办、集体办幼儿园改造经费达到800多万元。目前,全区共有10所省优质幼儿园。2009年崇安区被评为“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县(市、区)”。
二是义务教育高位均衡。2009年,区政府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共投入200余万元配置教学设备,使学校实验设备、图书资源、体育、艺术教育器材等全部达到或超过省二类标准,信息化整体装备水平在全市领先。积极实施“改薄”工程,全年投入916万元对第一批5所学校的操场、运动器械、教学设备、图书仪器进行了提级和更新。教育信息系统全面升级,全区中小学电脑生机比达6.6:1。在全市率先建成“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提高了学校“技防”安全能力。全面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全区6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读。义务教育巩固率、升学率、毕业率继续保持在100%,初中教学质量保持城区整体领先。
三是社区教育构建和谐。2009年,区政府以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为抓手,着力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深入开展学校与社区交流活动,全区所有中小学向社区开放,接待居民计7万人次。社区培训学院全年组织成人教育各类培训达3251人,连续两年被评为省市成人教育先进单位,被江苏电视台推荐为“老百姓喜爱的办学单位”。社区活动广泛开展,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促进了社区和谐发展。社区教育成果显著,完成了社区教育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出版了《教子智慧》《阿庆编织》等五本具有特色的地方教材,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数字化学习社区先行区。新建设的区少年宫,建筑面积达21000平方米,成为校外教育实现多元发展的崭新舞台。
四是特殊教育体现关爱。围绕“尊重差异、满足需求、全程服务”的理念,崇安区注重提升特殊教育办学品质,体现特殊关爱。特殊教育学校坚持对智障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与区残联共同实施了0-6岁智障儿童抢救工程,建立阳光技能培训中心,开展单项技能培训。率先在城区建立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稳步推进重度低能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辅读学校承办了无锡市“阳光牵手,喜迎奥运”首届特奥会,举办了“2009年国际特奥会东亚区运动员领袖计划--全球信使培训班”等活动。积极实施随班就读,组建资源教师团队,强化资源教师培训,有10所学校的25名学生接受了资源教师的个别辅导,取得了预期效果。参加第九届PHE国际中小学学生美术书法大赛,获集体优秀奖。“让每一个特殊儿童焕发生命的光彩--区域特殊教育创新的研究”获得2009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面积为5000平方米,集特殊教育、残疾人康复于一体的崇安辅读学校暨培智教育研究中心即将建成。
3、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努力构建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体,以学校自主管理、自我发展为核心,以政府有效监督为保证的现代学校制度,依法确立学校独立法人地位,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新局面。在全区中小学全面建立理事会制度,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健全外部监管制度、规范现代学校议事监督机构,构建学校法人治理模式,吸收家长代表、企业和社区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形成科学、民主、高效的校本运行机制。
二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督导评估组,先后对全区12所中小学开展综合督导,对学校进行发展性、形成性、阶段性评价,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为加大“六项承诺”和“五严规定”执行力度,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与各校签订《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责任书,建立中小学督导责任区制度,将全区所有中小学划片分区,设岗定责,建立规程,实施跨区域、全覆盖、高频度的“一日督导”。定期发布素质教育监测报告,点名通报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全区有5所学校被评为市规范管理先进单位,宁海里小学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百佳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