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科技进步能力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体制创新为动力、科技创新为核心、服务创新为保障,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工程建设为依托,科技示范为核心,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为重点的建设科技新体系;坚持以解决重大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组织科技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坚持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重点,全面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建设科技实力不断提高,建设科技进步对建设领域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6个“杭州市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围绕我市建设领域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为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制定交通规划、建设和维修城市道路、垃圾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置的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了杭州城市健康快速的发展。
组织完成了一批省市级重大科研课题,为全面推动我市的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150余项;开展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组织实施了各类国家级示范工程25项,累计争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近1.6个亿,完成了市级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示范工程100余项。
(十三)建筑节能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杭州市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政府规章,初步形成了我市实施建筑节能工作的政策、规章和标准体系。新建建筑全面实施节能50%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重点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能应用的示范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太阳能光热集热面积达35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建筑应用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2项(累计装机容量11.14兆瓦)。
2010年我市开始积极探索绿色建筑创建工作,组织编制了“杭州低碳(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指导我市绿色建筑创建工作。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能耗监测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以来,完成了市政府综合办公楼等60余幢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结合杭州市庭院改造,组织实施了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施了30余幢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全市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十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工程质量监管机制不断完善,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建立巡查、定期检查监督制度,强化重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保障性住房各方建设主体质量行为和施工安全进行专项大检查。预拌混凝土企业监管基本到位,检测机构管理逐步规范。建设工程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并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05-2009年,获鲁班奖7个,占鲁班奖总数的9.9%,获国优金奖3个,占总数的11.8%。涉及住宅工程质量的投诉案件持续下降。涌现了一大批技术先进、质量精致的精品住宅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其中2009年中山路综保工程、滨江区农居改善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复兴大桥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十五)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
安全生产方面,“十一五”期间,研究制定了《
杭州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条例》、《杭州市地铁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十几个关于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健全完善了法规制度,推动安全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按照“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责任原则,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市场和施工现场联动管理,实现了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和联动执法。完善安全监督体系和监管方式,全市各区县都已建立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监督人员总数330余人,监督管理方式从注重实体检查向强化对企业责任行为的监管转移。稳步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化”工地数量居于全省领先水平。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严厉打击建筑施工违法行为,实施了建筑施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构建了安全应急救援体系。
在杭州市建设史上从未有过的工程建设规模和城市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使杭州市在“十一五”期间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一直处于可控状态。建筑施工重大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安全形势不断好转。
“十一五”初和“十一五”末各项指标对比一览表
| 2005年
| 2009年
| 年增长率
|
建筑业总产值
| 1036.24亿元
| 2110.17亿元
| 19.5%
|
建筑业增加值
| 173.78亿元
| 347.9亿元
| 18.2%
|
出省施工总产值
| 162.45
| 582.89
| 38%
|
全行业按总产值
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 172047元/人
| 228609元/人
| 7.9%
|
利税总额
| 53.33亿元
| 117.51亿元
| 21.6%
|
建筑施工企业
| 特级
| 3
| 8
|
|
一级
| 112
| 228
|
从业人员
| 60.23万人
| 92.3万人
| 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