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础设施规划的通知

  城乡供水能力明显增强。港口湾、大房郢水库先后建成投入运行,佛子岭、磨子潭等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完成,水资源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截止2009年,示范区内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过130亿立方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稳步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建设、中小河道治理等民生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步伐加快。颁布实施了《安徽省水功能区划》,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得到加强。中小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步伐加快,区域水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巢湖水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得到加强。

第四节 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


  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合肥、铜陵、池州、马鞍山、宣城市等城区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任务。省级数据骨干网和各市数据城域网建成使用,3G网络覆盖示范区各市中心城区,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均开通了光纤、宽带(多媒体)数据网和广播电视网。到2009年底,示范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超过97%,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62部,计算机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450万人。
  信息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徽省级节点建成使用,实现了与国家干网的连接,政府网站体系逐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卓有成效,涌现出一批信息化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电子商务日益普及,企业、个人网上银行业务量不断增加。深入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信息安全得到加强。认真落实信息安全法规和标准,注重网络信息安全,确保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省市电子认证中心、密钥中心和信息安全产品测评中心加强合作,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和措施,形成齐抓共管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
  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与这种快速增长需求相比,目前示范区的基础设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与沿海地区相比,这种差距还比较大。交通方面,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占比不高,过江通道较少,铁路通达能力不够,机场发展不平衡,公、铁、水、航空联运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能源方面,新能源比重偏小,能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负荷集中区的电网及配送配套设施亟需加强。水利方面,长江干流河势不稳,主要支流防洪标准不高,部分地区排涝能力偏低,巢湖水污染还比较严重。信息方面,信息资源开发不够,重建设、轻应用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条块、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生活和承接产业不断增长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坚持突破瓶颈、保障有力、适度超前的方针,强化规划引领,创新体制机制,科学扩张增量,合理利用存量,统筹推进跨地区重大项目,着力建设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标准高、应急强、利民生的水利保障体系,智能化、高速化、广覆盖的信息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服务、引导和促进示范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加强规划引领,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重大项目,促进各类项目有机衔接,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
  适度超前、功能配套。根据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超前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支持各地加大相关配套项目建设力度,完善综合功能,增强支撑能力。
  安全至上、高效利用。加强应急、备用项目建设力度,努力保障交通畅通、安全,着力提高防洪保安标准,加强水资源与能源保障,确保电网和信息网络高效、安全运行。
  一体发展、全面对接。加强对薄弱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地区间的差异,促进示范区内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消除瓶颈性障碍,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的对接。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示范区规划对基础设施提出的新要求,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推进示范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全面对接长三角,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新框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公路、铁路、水路、民航有机衔接,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运输能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100公里,国省道重点干线公路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建成综合客运枢纽6-10个,高等级航道达到1505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超过4.5亿吨以上,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300公里,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800万人次左右。
  ――能源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统调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700万千瓦,电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受电平台满足示范区发展需要,风力发电规模突破30万千瓦,所有城市和重点镇实现管道供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6%。
  ――水利保障体系更加健全。长江干流主要堤防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皖江中心城市、国家级开发园区、江北和江南产业集中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其它省辖市和省级开发园区达到50-100年一遇,县级城市和特色产业集中区达到30-50年一遇。城市和开发园区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建设重要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城市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
  ――区域信息一体化跨上新台阶。实现城市新建区域100%光缆进楼,县级以上城市实现宽带无线接入,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宽带,互联网普及率、电子政务外网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电子商务水平大幅提高,骨干网出口带宽从80G扩容到400G,实现与长三角地区无线宽带城市群间的无线漫游,初步建成“数字皖江”。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