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断创新实施机制。继续推行重点产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相结合的“四位一体”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创新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加工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支持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大力扶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品牌农业。
(四)开展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展行动
1、着力提高培训质量。优选培训学校,坚持和完善培训公示、第一堂课、培训转移台帐、进度月报、检查验收等制度,总结推行转移培训招投标制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及时总结各地培训经验,遴选适宜的培训方式在全市推广。
2、加大转移输出力度。进一步完善三大系统,采取措施提高三大系统关联度,根据资源状况强化技能培训和转移输出工作,切实解决“招工”和“找工”的衔接问题。充分发挥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团作用,加强用人单位与培训机构、输出地区信息交流,推介劳务品牌。强化劳务合作,推行集团式、季节性、规模化输出模式,建立稳定的市外就业基地;加强市内就业市场拓展。高度重视和加快库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打造库区特色劳务品牌。
3、协同加强服务管理。加大《
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宣传贯彻力度,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民工的服务管理,实行劳务经济服务明白卡制度,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开展考核评比活动,对在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和在农民工权益保护、服务和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层层制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
(五)开展生态家园富民行动
1、推进乡村清洁示范工程。总结渝北区试点经验,大力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清洁水源工程,扩大试点建设规模,新建示范村3个。探索建立乡村清洁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2、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按照“一池三改”标准和要求,利用国债资金完成4.6万户生态家园示范户建设任务。加强“三沼”综合利用技术指导,发展庭院生态经济,提高沼气综合效益。强化农村沼气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建管分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