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园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专栏2:产业承接集中区空间布局

江北产业集中区:位于巢湖市和县沈巷镇-姥桥镇一带,东至长江岸线;南至淮南铁路控制线;西至历阳镇戚镇街道东侧与太阳河交汇处为始点,自北向南经官塘、菱湖沿线,辖白桥全镇,经沈巷镇孙庄村、保圩村跨206省道,沿沈巷镇规划东控制线下沟至淮南控制线;北至太阳河,控制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起步区约20平方公里。

江南产业集中区:位于池州市梅龙镇一带,东至青通河,南至铜九铁路,西自南向北为杨山河-九华河-梅龙街道与江口街道分界线-贵铜公路-东盾木业东围墙,北至长江大同圩堤防,控制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起步区约20平方公里。


  积极打造产业承接集中示范园区。按照园区选址科学、功能定位准确、示范方向明确、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内容可行的基本要求,支持各市在区位交通条件较优、地质和基础设施支撑条件较好、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占用耕地较少、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适宜地区,规划建设一个集中示范园区。坚持科学承接和错位发展,着力在创新跨区域合作方式、推进组团式承接、开展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推进区域一体化等方面探索有效途径,积累示范经验。加强对集中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制定优惠政策,赋予先行先试权,支持体制机制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支持开发园区扩区。根据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扩区暂行办法,对符合规划要求、土地利用率较高、主导产业突出、园区功能配套、投资强度达标的省级开发园区,在坚持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前提下,鼓励通过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扩大开发面积,支持发展较好的园区通过“飞地经济”形式进行扩区。
  推进“一区多园”整合试点。为引导园区产业科学分工,促进承接产业合理布局,各市县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省级以上开发区,适时推进“一区多园”整合试点,拓展开发园区的发展空间。参照浙江等省做法,整合试点的园区应具备产业基础较好、管理体制灵活等基本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就近整合和异地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科学的试点工作方案报批。通过试点园区先行先试,积累发展经验,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有效有序地把试点工作推向深入。经批准后整合和扩展的园区,享受主体开发区的现行优惠政策。
  适当筹建省级开发区。适应发展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严格规划建设标准,在一些区位条件优越、产业配套能力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方,批准筹建一批省级开发区。

第四章 特色化发展



  立足各地的区域、产业和资源优势,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选准主导产业,推进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园区品牌,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

第一节 推进产业集中区特色化发展


  立足皖江城市带,面向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突出引进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的龙头项目,着力发展产业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提高科技贡献度和经济外向度,努力构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皖江城市带新兴的现代服务基地,形成示范区开发园区产业要素服务中枢,充分发挥集中区的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江北产业集中区。坚持“临港先导、外向链接、高端突破、弹性发展”,积极承接和发展以交通装备、机床模具及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保税物流、仓储加工及港航配套服务为重点的港口物流业,以商务、商贸、都市旅游、文化创意及教育服务为重点的都市服务业,建设“绿色制造城、低碳创新城、临港产业城”三个城区。到2015年基本形成新材料、新能源、船舶产业以及其他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到2020年基本建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形成港口物流枢纽。
  江南产业集中区。坚持“绿色发展、朝阳发展与和谐发展”,积极承接和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金融保险、科教研发、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科技创业园、临港产业园、休闲度假园、综合服务园。到2015年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架构,到2020年建成若干大型产业基地,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二节 明确各类园区发展方向


  适应产业承接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各类开发园区发展定位,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临港经济,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功能和作用。
  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快实现由单纯发展制造业为主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转变。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完备的方向发展。加快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以智力密集、产业集聚、环境开放为依托,努力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载体和集中区域。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增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一定规模的研发设施和孵化机构,聚集创新创业资源,转化技术创新成果,向创新型工业园区方向发展。
  国家出口加工区。遵循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导向,着力吸引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贸易企业和带动配套能力强的大中型下游企业入区,实现加工贸易从分散型向相对集中型管理转变,努力扩大出口。

第三节 引导各地园区联动发展


  各市县立足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和所在组团的产业定位,结合“一群两带”园区布局和各地比较优势,进一步细化各园区主导产业,突破行政区划,强化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园区新格局。
  合肥市开发园区。加快开发园区整合、扩容、升级,鼓励国家级开发区与县、区合作共建,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作、竞争有序的园区格局,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重点建设四大产业集聚区和集中示范园区,加快合肥出口加工区建设,规划建设新桥机场空港产业园,延伸发展产业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蜀山经济开发区、南岗科技园、柏堰科技园为主体,建设西部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家电、汽车、电子信息及软件、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公共安全等产业;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肥西桃花工业园、包河工业园、新港工业园为主体,建设合肥西南部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家电、汽车、装备制造、新型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及庐阳工业园、瑶海工业园、双凤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建设北部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纺织服装、包装印刷、机械加工等产业;以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为主体,建设东部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发展新型化工、钢铁深加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家用电器、商贸物流等产业。同时,打造汽车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
  芜湖市开发园区。推进开发区扩区扩容,推动跨江联动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出口加工区为龙头,依托芜湖工业园区、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构建现代制造业板块,重点承接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建成全国自主品牌汽车基地。以芜湖集中示范园区(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依托芜湖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南陵经济开发区、繁昌经济开发区、孙村经济开发区,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板块,重点承接发展化工、装备制造、轻纺、食品等产业。
  马鞍山市开发园区。按照“全域马鞍山”的理念,着力打造马鞍山经济开发区、龙山集中示范园区、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江心洲生态旅游区、濮塘休闲度假区等5个错位发展的产业功能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以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依托慈湖经济开发区、当涂经济开发区、花山经济开发区、龙山集中示范园区,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金属制品加工、食品加工,以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延伸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业链,建设全国精品钢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自主品牌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