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基本建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
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省政府2005年成立了广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工作,2009年后并入广东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二是建立工作会议制度。对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和协调。三是加强法规政策建设。省人大先后颁布(修订)《
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等涉及循环经济内容的法规;目前正抓紧制定《广东省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四是设立专项经费。省财政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经费;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2亿元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降耗工作。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二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截至2009年底,认定八批共299家自愿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并予以奖励,共公布四批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262家。三是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967个。一批再生资源示范园区(基地)项目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四是搞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省有13个单位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有84家单位(69家企业、8个园区、7个市县)被列为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五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组织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技专项。六是着力抓好节能降耗工作。着力抓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公共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定期公布各市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各市单位GDP电力消费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加强对全省千家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全面推进监管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七是着力抓好节水工作。组织编制《广东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制订节水目标和行业用水定额。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全省水资源综合利用、节水型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八是着力抓好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积极推进土地市场建设,盘活消化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效益。近五年单位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比上一个五年下降62%;每平方公里土地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881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1985万元,增幅为125%,土地利用效益居全国前列。九是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每年六月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在全省广泛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积极做好资源节约培训工作,将资源节约贯穿于各个层次的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
二、发展机遇
(一)具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十五”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
节约能源法》、《
清洁生产促进法》、《
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循环经济促进法》。系统性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
(二)具备良好发展契机。
为推动科学发展,2008年以来,我省作出了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大“双转移”力度、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列为重要内容之一。以上工作将在未来一个时期发挥积极效应,在客观上有利于我省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契机。
(三)具备较好的工作平台。
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将“循环经济系统工程”确立为我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八大载体之一。“广东循环经济系统工程”要求,在全省逐步建立起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集清洁生产企业、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和节约型城市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到2020年,成为我国循环经济高水平发展区。这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四)国际金融危机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更迫切要求。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造成了强烈冲击,对我省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了迫切要求。这次金融危机对广东是“危”中蕴藏着“机”,是传统发展方式之“危”,科学发展方式之“机”,客观上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三、面临的挑战
(一)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
我省是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资源小省和消耗大省。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里集中出现,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资源和环境约束将继续趋紧。
1、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很低,对外依存度高。
截至2008年底,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数的1/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不到全国水平的1/20,大宗国民经济所需矿产资源贫乏;铝、铜、煤、钢、成品油等重要资源主要靠省外调入和进口满足需求,全省100%的煤炭、86%的油品、90%的天然气、25%的电力需要依靠省外调入或者进口解决。
2、总资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省是能源消耗大省,2008年能源消耗总量折标准煤2.23亿吨。单位GDP能耗比美国、日本、英国分别高2.3倍、6.2倍和3.2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单位GDP产出的总资源消耗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发展阶段性特点加大了我省资源环境约束强度。
我省以占全国1.87%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5%的工业废气和11%的工业废水排放。目前,我省经济正处于由轻型化向适度重型化转变的发展阶段,适度重型化经济所固有的资源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特点决定了我省今后控制环境污染的难度加大,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强度将更大。特别是在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过程中,以煤、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长期存在,防治工业“三废”污染等任务将更加艰巨。而这个时期正是我省城市化加速发展,土地资源高消耗时期,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随着城市人口和建设面积的增加,加剧我省人地矛盾,生活垃圾和污水、危险废物的安全无害化处置将成为一大难题,水、矿产、森林等各种资源的消耗也将加大。在社会消费转型中,家电废弃物、汽车旧废配件、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装饰材料等新污染从类型到数量均呈加速上升趋势。
(二)循环经济工艺流程和技术基础薄弱。
一是存在工艺流程障碍。现有企业工艺或流程多数缺乏绿色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工艺与技术流程。二是技术创新基础薄弱。部分企业生产技术与工艺落后,大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还在运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总体上比较少,水平也比较低,特别是高水平共性关键技术严重匮乏。同时,缺乏相关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企业在节能、节水、减污、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不足。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自主创新水平不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四是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缺乏系统完善的国家技术标准及各种相关的地方性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市场准入、运营与退出机制、能效与环境标志、示范项目建设以及相关技术、设备和产品性能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亟待建立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
现有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局限于企业和产业内部,尚未在企业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上下游产品之间建立循环、反馈、共生耦合的生产流程,没有形成生态产业链和生态性功能布局,远未形成社会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各经济要素单位之间难以自觉形成循环网络,未能形成循环效应最大化。同时,缺少信息交流和合作,很多跨园区、跨区域、跨行业的循环经济项目无法从更高区域层面进行协调处理,难以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形成物质循环链,尚未形成多层次循环经济体系。
(四)地方立法工作和政策扶持激励滞后。
亟待进一步制定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倡导绿色消费、绿色采购、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推进循环经济尚未全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未形成明确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和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评价分析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统计和核算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和引导社会绿色消费的政策、制度。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政策激励与支持,资源性价格改革滞后,尚未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
一是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微观工作环境基础薄弱。由于发展循环经济成本高于粗放经营成本,企业在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标准规范以及产业化示范和推广等涉及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缺乏研究和自觉行动的动力,没有形成适宜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环境。二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类人才不足。环境经济和生态经济学方面人才严重不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循环经济相关人才奇缺。三是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滞后。目前行政分割的经济管理体制导致在实施某项区域性循环经济措施时,利益格局调整难度大,影响跨区域、跨行业共生耦合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的行业垄断现象,也严重限制了资源跨产业循环利用,影响跨产业行业共生耦合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六)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