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改造升级现有的187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增设100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在气象灾害关键区域布设1部移动天气雷达:每县市区安装1台雷电监测仪,组建雷电监测网:恢复全市的甚高频电话系统,并延伸到山区和有关乡镇,切实增强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自动监测和及时报警能力,进一步增强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能力。
(二)优化农业气象监测系统。改善农业气象观测仪器,改进观测手段,加快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建设。认真实施南阳粮食主产区建设规划中涉及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保障工程,进一步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全市新建2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每县市区有1套便携式自动土壤水分监测仪,全部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加强各类农作物长势实时监测、产量滚动监测和预测及综合评估,切实增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
(三)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市县气象局成立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各县市区要在乡镇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乡级设气象协理员,村组设气象信息员,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气象服务组织体系。通过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向乡、村开展农业气象信息服务。
(四)发展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各地要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围绕大宗粮食、经济作物和林果、蔬菜、花卉、药材等特色产业,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和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布局,积极开展精细化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气象专项服务。积极普查风能、太阳能,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新的能源服务。
(五)建设覆盖广泛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传播网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用多种手段,通过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显示屏、高音预警广播等多种媒介,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灾害预警与评估系统,全面提升农业气象服务保障水平。通过各有关部门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拓展气象信息搭载渠道,实现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气象预警信息送达到每个村组,逐步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视频到乡镇、音频到村组。
(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进一步加大标准化炮站建设力度,更新现有火箭发射装备,每县市区购置1套牵引式火箭发射装备和牵引车,山区配置碘化银发生器,使地面作业装备控制面达到全市国土面积的60%以上,切实提高我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和总体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