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增产增收
各地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和支持农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秋冬季农业高产高效开发模式,大力发展秋冬季特色农业。在大力发展冬春商品蔬菜生产的同时,要积极发展水果、花卉、茶叶、食用菌等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走精品优质农业发展之路。一是要结合生态畜牧大省建设发展规划,努力抓好秋冬季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和牧草种植工作,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结合秋冬种工作下大力气把种草计划面积落到实处,帮助农民按草地建设规模合理配畜,发展草地畜牧业。二是要坚持以农户为主体建园原则,按照畜牧业、沼气、乡村旅游等产业配套互动的思路,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茶园。今年,全省计划新建茶园55万亩,其中遵义市、铜仁地区各15万亩,黔南自治州、黔东南自治州、毕节地区各5万亩,安顺市、黔西南自治州各4万亩,贵阳市、六盘水各1万亩。三是要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推广优质品种,提升秋冬种农产品品质,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今年,全省计划新建精品水果标准化基地7万亩,计划推广“双低”油菜550万亩。油菜重点布局在黔北、黔中、黔东地区,马铃薯重点布局在黔西北、黔北、黔东地区,冬春喜温蔬菜布局在低热河谷地区,火龙果重点布局在南北盘江和红水河流域。各地要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重点产业带建设规划,在秋冬种中提出本地主要优势作物的重点区域布局意见。四是要打造优势产业带和产业体系,积极引进龙头企业,着力培育蔬菜、马铃薯、茶叶、辣椒、食用菌、中药材、水果、畜牧养殖业等特色产业,逐步打造一批以面向“珠三角”、东盟区域市场为主的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产业体系。
四、强化技术推广,增加生产科技含量
在努力增种、扩种的基础上,要把落实关键措施,提高科技含量,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作为提高秋冬季农业生产水平的重点。
一是要大力推广重点品种,促进品种高产优质化。今年,全省马铃薯重点推广费乌瑞它、中薯3号、威芋3号、威芋5号、会- 2、合作88、黔芋1号、宣薯2号、毕引1号等品种;小麦重点推广贵农19、丰优8号、安麦6号等品种;油菜重点推广油研10号、贵杂5号、黔育22号、金农油1号、黔黄油21、黔育28号、油研50号等品种;果树重点推广黔龙1号、黔龙2号火龙果;茶树重点推广福鼎大白、龙井43、龙井茶叶、乌牛早、名山131、名山231、黔湄系列、石阡苔茶、贵定仰望种等地方群体品种。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适宜当地的重点推广品种。二是要突出主推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在巩固油菜育苗移栽、旱地分带轮作多熟种植等传统技术的同时,要突出抓好提质增产、节本增效轻简栽培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单产水平、土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益。今年,全省计划推广脱毒马铃薯550万亩,小麦包衣种130万亩,油菜育苗移栽550万亩,优质油菜高产高效栽培17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400万亩,马铃薯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200万亩,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150万亩,油菜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100万亩,秋季农区灭鼠300万亩。三是要加强技术培训,大办示范样板,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计划目标顺利完成。要着力抓好项目带动,实施好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优质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等项目,充分发挥项目作为技术推广载体的作用,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四是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各级示范区和项目基地要率先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病虫无害化防控、测土配方施肥、保优栽培、有机肥料、降解薄膜等无害化生产技术和投入品,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五是要紧紧围绕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主产区开展机械化生产,组织收获、耕作、播种、秸秆处理、灌溉、运输等机具投入“三秋”生产和农机抗灾减灾作业,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所造成的农业损失,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耕作服务质量,有效提高油菜、小麦机播率和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作业机具稳步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作业市场稳定有序的目的,促使油菜、马铃薯等作物机械化播种工作取得明显进展,进一步提升秋冬种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六是要增强科技防灾减灾意识,制定农业重大灾害发生应急处理预案,创建“专家→技术指导点→示范户→农户”的信息处理和快捷反应机制,进一步做好农业生产科技防灾减灾工作。